通过杜甫《登高》了解当时蜀地的重九习俗,对于加深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作品进行创作发生方面的关照,对于作家创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对读者也会有所启迪。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逐步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易经》曾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称重九。因与“久久”同音,则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诗词曲赋中有不少重阳抒怀的诗词佳作,杜甫《登高》就是其中之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是大历二年(767年)在蜀地夔州(今奉节)所作,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纵观全诗,“悲”字贯穿始终。仔细挖掘,不难发现,此诗的创作与当时重阳节的各种风俗息息相关,重阳风俗或成为此诗创作过程极其重要的线索。
一、登高风俗与生命意识
唐代重阳登高的习俗在蜀地比较盛行。如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李白《九月十日即事》云:“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而杜诗《登高》从诗歌标题、写作内容看,正是于重阳节登高后写下本诗的。
九九重阳后,秋季萧瑟更为显明。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于此时登高远望,一览天地衰颓,遂看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由得联想到自己身世遭际、家国之悲,遂产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之情。生命意识如积压在心头的烈火,在登高之后,忽然被点燃,将‘秋’看成是人类生命的衰老命运在自然界的一个缩影。”诗人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与“不尽长江滚滚来”强烈对比中的秋景,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和处境,大有“人生易老天难老”之叹,而这种感叹既有对生命长度的担心,如“百年”“多病”“繁霜鬓”;更有对生命质量的忧虑,如“万里”“常作客”“独登台”“艰难”“潦倒”。景物的萧煞,情感的凄凉,无不是对自身价值的追问和哀叹。而这一切都是由重阳节登高习俗所引发,没有重阳登高习俗,他就不会见到萧杀之秋,也就不会有《登高》之诗。后面的身世之感和自我解嘲,也便成了诗人登高之后,生命意识被唤醒时的自然之举了。随之而来的遍插茱萸和饮菊花酒习俗,恰是作者对生命长度和质量的思考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