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

时间:2021-08-31

  杜甫的《登高》,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历代评论家都从章法、句法、字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诗人杜甫《登高》的苍凉悲壮美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在长江之滨的夔州,百病缠身、滞留于此的56岁诗人杜甫,独自登台,眼见秋江秋色,耳闻秋江秋声,感怀国难家愁,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于这首诗,历来评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胡应麟《杜诗详注》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杨伦《杜诗镜铨》评其为“杜集七言律第一”,近现代及当代很多评家也都各自从此诗的章法、句法、字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点评,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只意图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论述,借以体味杜诗的苍凉悲壮之美。

  此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从结构上看,情、景泾渭分明,写景似乎只为抒情起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品味,方觉此诗绝非如此简单,而且作为“诗圣”的杜甫,写诗的手法也断不会如此平庸。此诗景中含情、情寓于景,整体感觉意境高阔深远浑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给人以苍凉悲壮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