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
(一)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
(1)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3)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那两句?请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石壕吏
朗读诗歌,合作探究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5)《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6)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