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子规》看诚信之道

时间:2021-08-31

  【作品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诚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人类文雅的共同财富。“诚”是人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出现。所谓诚于中,必信于外。这么,诚信合起来的含义即便恳挚无妄、信守诺言、言行统一。儒家历来以“诚”“信”为功德之本,行动之源,感受诚信不但是做人的大约分寸和底线,而且是认识和处理人际联系的伦理分寸。孔子感受“人无信不能行走”;荀子感受“诚信生神”;周敦颐也表白过同样的含义:“诚信,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而不凡脱俗的道教也以“孝忠诚信”为天下大事,主意“言善信”。因而,随着历代的提炼和宣扬,诚信之德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切实上曾经成为一种维系社会次序必不可少的文化传统,并且逐渐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力个性,其教化功能、调剂功能和导向功能,连绵千年而不衰。

  《弟子规》率先把诚信作为个人言谈的功德规约。例如,它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意即凡是讲出的话,定然要恳挚,考究信誉,扯谎是绝对不能够的。古人打听人的大约措施是“听其言,观其行”, 穿越全面考察一个人的言行,他的动机、信念、功德就会一一揭示出来。因而,要想让旁人可信自己,自己定然得以信义为先,居心行事恳挚无欺,言而有信。因为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一个人能够常年地坚持以诚信待人处世,就会构成诚信的人格。具有诚信人格的人,就会取得人们的普遍依靠。《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话,搣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攠。即便说古人对于自己的言语极其的偏重,每顺次谈话之前,他都会三思,看看这句话可不能够讲,讲了尔后有未曾措施做到。要是做不到,会感受是很大的羞辱。由此可见,人之于诚信,已好像鱼和水的联系,缺失了诚信,就会错过做人的大约。

上一篇:学《弟子规》有感 下一篇:弟子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