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登鹳雀楼 教案

时间:2021-08-3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认识1个生字。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二、教学过程:

  1、这首古诗浅显易懂。预习时可要求学生在自学生字的基础上,读读想想,看看靠自己的努力能读懂哪些诗句;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和同学讨论。

  2、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试读、试讲。

  学生试讲时,要注意学生提出的疑难之处,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对学生自己认为弄懂的地方也要注意辨析,看理解得是否准确。学生理解不准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点。

  3、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

  4、要弄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并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今天人们在使用中,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入海口尚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黄河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两行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

  看见一轮圆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原指眼睛,这里指看。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万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 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摹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唯愿其愈高,望远者唯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予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