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在小说中关心小人物的命运,直面底层人民的苦难,抚摸日常各个角落的土地以此赢得了丰富广阔的写作源泉。
一、底层人民的“温情”描写
迟子建曾在访谈中说:“每一朵花、一块儿石头都是有灵魂的,万物有灵是浸入到我灵魂的信仰。”正是这样的信仰支撑着她在作品中大量渲染“温情”主题,使这一主题成为迟子建创作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也许是成长的环境对她的影响,又也许是对生命本能的敬畏之情,迟子建的作品总能将她对外部世界的悲痛和伤害转化成宽容,从而让她将底层人民艰难求生不屈不挠的精神细腻地刻画出来。迟子建笔下的人物大多为弱势群体,他们深陷生存困境,力不从心。《门镜外的楼道》是迟子建第一篇细腻的描写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小说。主人公“老梁”古稀之年在“我”家的楼道做清洁员,家中有残疾的丈夫和智障的儿子要养,她每天要打扫十一条楼道,所得收入不过二百多元,但她却已经“知足了,够买粮食吃了”。在这样艰难的生存困境下的老梁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她收集业主丢弃的但仍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对于来自“我”的观照,她也会珍惜并知恩图报,虽然对于生活富足的“我”来讲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对老梁来说却是及其珍贵,于是这份友情也变得弥足珍贵了起来。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小人物的友情是人性的善良指引下产生的,夜路上陌生人的一盏灯,困难时候的一次援手,不需要情感的复杂积淀,这是远离城市喧嚣的人们最本真的情感,是作家一直想要歌颂的主题。《驼梁》中的司机王平,在深夜开货车运货途中抛锚,此时已经是千家闭户,纵使如此,一个商店老板还是从门缝递给了他手电筒,并且在知道王平摸黑扔了五十元钱之后,一定要留他吃饭。《蒲草灯》中的“我”与骆驼素昧平生,只因为我落荒逃跑无法果腹而大方将“我”请到他家吃鸭肉,并且在饭桌上对“我”推心置腹的聊天,最后用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了深处困境中的“我”。这些看似细微的感情恰恰是迟子建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它表达的是底层人民淳朴善良的精神实质。
在对爱情的描写中,迟子建的笔触温婉而平实,即使是生活困苦命运多舛仍可以感受到一种爱的旋律在流动,这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而产生的心声。《盲人报摊》就讲述了一对盲人夫妇在城市中设立报刊亭维持生计的故事:因为夫妻二人是盲人而害怕要了孩子也是盲人,因此夫妻俩为未出世的孩子募捐。虽然最后没有筹到钱,但是他们对彼此的宠爱已经融化了心灵的坚冰,在携手共渡生活难关的同时展现了他们的真挚感情:“全院子里只有我们是不吵嘴的夫妻,因为我们相互看不见,在我心目中,你是世上最美好的女人。”在迟子建的底层叙事中,那些小人物们虽然身处困境,艰难地维持生计,但却没有在现实的打压下堕落以致沉沦,支撑他们的是对未来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纵使这些希望还是会被无情的泯灭,可是他们依旧不放弃,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底层人民所独有的,也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