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解读苏轼的《赤壁赋》,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010zaixian.com/wenxue)。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林语堂评苏轼)
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至黄州,做团练副使。其间他数游赤壁,之后写下了这篇《赤壁赋》。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借赤壁之景,抒乐观之情,以水、月为喻,言人生之理,景、情、理,融合一体,可谓文采灿烂,字字珠玑。
开篇,绘赤壁之景,抒畅快之情。时维七月,泛舟与客同游赤壁,清风明月,对酒当歌,景随时变,情随景迁。一“浩浩”、一“飘飘”,连用二喻,表现出苏子欢快舒畅,飘逸洒脱的情怀。因为是朗月高照,故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广阔空灵之境。在这广阔空灵的氛围之中,苏轼怎能不敞开怀抱歆享自然呢?“故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飘逸洒脱,自由不羁,飘然若仙,沉醉其间。
情因景生,乐之所至,扣舷而歌。苏子因乐而歌,然同游之客却吹起了哀切之乐,为何?此一段紧扣首段之景,同时为下一段主客对话设以悬念。这里我们不能不惊叹苏子对箫声的描绘:“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连用比喻,摹其声、绘其形,借以想像、夸张,传神地描绘出了音乐的表现效果。
苏子之问,客人之答,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箫声之哀,缘何?客以曹操这样的旷世英雄为例,言说其由。一句“而今安在哉?”道出了人生无常的悲哀,而后由曹及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道出了人生短暂,生命卑微以及欲不可得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