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时间:2021-08-31

【精选】《赤壁赋》教案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特色

  3、体会作者深刻的哲思内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学习重点]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乐——悲——喜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

  课文第五段的阐述哲理,特别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学习内容]

  一、导语:

  前面学习了文赋初期的典范之作杜牧的《阿房宫赋》,今天进一步学习文赋的代表作苏轼的《赤壁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资料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贬谪到黄州作团练副使。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③山川相缪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四、文章内容:

  第一节,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景美——“乐”)

  第二节,写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由“乐”而“悲”)

  第三节,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

  第四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

  2、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天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3、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宝藏,共同享用。 三层意思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第五节,客人转悲为喜。(由“悲”而“喜”)

  第一节介绍东坡游赤壁,作者写出了清幽静寂的自然景色和诗一般的境界,不由行沉醉其间,陶然忘忧,幻想羽化而登仙,由自然和谐的意境——心情“乐”甚。

  由乐而忘情,不觉“歌”起来,却歌出了屈原的“楚辞”,客和箫哀怨,曲折传递内心仍难以排遣的忧郁情怀,转为抒“悲”情:哀……,羡……,如何解脱呢?接下来议论说理,表达乐观旷达的理性美。

  五、艺术特色:

  1、 情、景、理融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结合。

  2、 乐——悲——喜的情感变化;

  3、 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

  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客观景物只提供了一种审美可能,……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更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六:布置作业

   东坡两次游赤壁,分别写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课外赏析《后赤壁赋》,并作比较分析。

《赤壁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

  2、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怀。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以“美读”为桥梁进入文章意境,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接着以“望”字为立足点进一步“悟读”,从而理解作者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二、美读——聆听心声

  1、教师带感情范读全文(配乐配图)

  师:这是一篇文赋,既有诗歌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行云流水之致,老师希望能通过范读全文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传达给大家,请同学们在诵读技巧处理及音乐转换中体验一下。

  2、思考:作者在泛舟赤壁时内心翻起了怎样的情感波澜?

  3、美读以体会感情(让我们在美读中具体体验一下情感流淌的方向。)

  (1)师: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寥寥几笔便简洁明快地描绘出赤壁的秋江月色。

  ①哪几句话是景物描写?江面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边诵边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爽平静——怡然自得)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瀚无边——疏朗开阔)

  (月出)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诵)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徘徊)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析:“诵”、“歌”: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纵”、“凌”:任凭一叶扁舟凌越万顷秋江,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豪迈激越。(强化此心境:“浩浩乎”、“飘飘乎”)

  ③全班配乐朗诵,体验情景交融(乐曲《高山流水》)

  平静——愉悦——豪迈

  (2)师: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禁不住快乐地扣舷而歌,却引出了一曲洞箫,幽咽悲凉(“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如何描写?

  动情处……余音不绝,缭绕江面……使人如闻其声,也要凄然落泪……

  诵读指导: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学生判断重读字)(指名带感情吟诵,配乐《佛上殿》)

  (3)①师:一股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究竟是什么触动了“客”的心弦,从而吹出如此哀怨的乐曲?

  触景伤怀:赤壁江月——三国赤壁故事——一代枭雄曹操

  ②指名诵读塑造曹操形象的语句(注意感情的跌宕)

  师:你觉得哪句话最具感染力,能传达内心感慨?

  指导:固一世——之雄也,(蓄势待发,气势如虹——字字千钧,千古定评)

  而今安——在——哉?(激流跌宕——沉重惆怅)

  亦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

  全班诵读体会

  ③师: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反观微不足道的生命,“客”不免发出怎样的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人生须臾,登仙乏术,无限空虚怅惘无处倾诉,只好借箫声托付给冷清悲风,情感至此已落入低谷,似乎已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了。

  ④师:是不是情感再也无法回升?苏子的哪一句话透露出“柳暗花明”之所在?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在宇宙间生生不息)

  师:有“哀”才有“羡”,无“羡”自然也就没必要去“哀”了,至此似乎豁然开朗,最后开怀尽兴,尽得“共适”之趣。

  4、小结:情感流淌的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至此,我们已聆听到苏轼(主客)心声,要真正走进文章境界,除了“聆听”外,还得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悟读——理解心声

  1、思考:掀起情感波澜,触发主客对答的源头在哪里?还记得幽咽悲凉的洞箫声因何而起吗?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执着的希望

  难免有失望

  师:“望穿秋水”,望的是什么?你听到歌者的心里话了吗?

  赤壁赋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美人”——圣主贤臣、美好理想“渺渺兮”——深沉的情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歌者复杂深沉的情怀无心流露,借助客人的箫声传达,高山流水遇知音,

  而引发了主客问答(借助“水”和“月”)

  2、披文以理解心声

  (1)讨论:主客思考宇宙人生的分歧在哪里?(“变”与“不变”)

  各自如何借助“水”和“月”喻理?

  分析:(客)由眼前所见长江、月亮——人生与宇宙对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永恒、人事沧桑。

  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变”)

  (主)还是拾取眼前的“水”和“月”说起

  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逝,但始终源源不绝;月亮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而月亮仍是千古不变那个月亮。

  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超然物外,功名富贵、荣辱得失如过眼云烟,精神自由。(“不变”)

  (客)托悲于风,叹息有志无为。

  (主)“无穷”江月为“吾生”所享用,“明月清风不用一钱买”,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白发渔樵……)——“客”也解脱忧愁。

  板书:吾生须臾

  (客)——人事沧桑(变)——托悲于风

  长江无穷

  望——水、月

  逝者如水

  (主)——物我无尽(不变)——共适江月

  盈虚者如月

  (2)师:我们有幸听取了主客间一场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对答,实际上主客对话均作者一人的内心独白(借主客问答以抒情写志乃赋的常用手法)

  ①这意味着什么?是苏轼怎样的心情写照?

  波澜起伏的是苏轼一人的矛盾心情,人事沧桑、物我无尽均是苏轼一人探求的结果。

  ②你是否理解苏轼在贬谪逆境中寻求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并非完全的超脱,难免有志无为的苦闷,而又力求在自然美景中超脱,在自然规律中追求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老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物图卷中又一个显赫的名字。

  (3)师:也许在以“望”为立足点感悟文章在“水”和“月”中融会的“理”和“情”后,我们方真正理解苏轼泛舟赤壁时的心声(共鸣)。

  诵读:带着“我理解”的心态诵读第四段,加深领悟。(配乐《渔樵问答》)

四、拓展:结合你学过的诗文,谈谈对中国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