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作者简介及英汉对照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下面是一些关于《长恨歌》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长恨歌·白居易作者简介及英汉对照

  将进酒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其中有反应人民疾苦的《观刈麦》《缭绫》等,有讽刺横征暴敛的《重赋》《杜陵叟》等,有指责贪官强暴的《宿紫阁山北》《卖炭翁》等,有揭露豪门贵族荒淫骄横的《轻肥》《买花》等,有表现对边事和边民关心的《西凉使》《缚戎人》等,有反对穷兵黩武的《新丰折臂翁》,有同情妇女悲惨命运的《上扬白发人》《井底引银瓶》《陵园妾》等。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

  白居易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当顾况看到递来的诗稿《赋得古原草送别》署名白居易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赞叹:“有这样的诗才,实在难得,就是走遍天下‘白居’也‘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