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诗经采薇公开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准确理解诗歌意思。
2、体会诗歌当中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最后一段。
2、体会诗歌最后一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创造的意象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4分钟)
齐读诗歌前三节。
二、 新授: (整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谈感受,教师巧妙引导到教学重点中。36分钟)
1、设疑:“作”“柔”“刚”分别怎么解释?这三节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这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