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说《边城》的文学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小说《边城》的文学赏析
[摘要]《边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物研究学家、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通过对特殊历史时期湘西人民生活的平淡而又朴实的描写,让读者跟随作者走的表述走进“边城”湘西的独特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之中。翠绿的湘西河水、质朴的吊脚楼以及连绵的青山与一位老人、一个小女孩和一条狗就是一幅生动的湘西民俗画。小说自始至终对于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描写都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通过社会的变革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时代变革、人情转换都充斥着整个湘西边城,各种冲突叠加五味杂陈,更让人回味。
[关键词]理想;冲突;湘西风景
一、湘西人民的“义”与“利”的冲突
湘西小城最初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湘西淳朴人民的重义和轻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老船夫,老船夫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是还在每天为摆渡乘船,不收取报酬,而且任劳任怨,文中也有详细的表述,有的乘客心中不安,乘摆渡后会抓一把钱放到船头,但是老船夫会一个钱一个钱捡起,放到乘客的手中,并认真吵嘴般对乘客讲“我有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些”。但是有些乘客还是不好意思,不受出力不受筹之事,管船之人却耐不住情面,也为了让渡人安心,把这些渡人的钱托人到镇上去换一些上好的烟草和茶叶,将这些上好的烟草和茶叶都放到船边,有需要摆渡的人们需要这些东西,都慷慨提供。在摆渡时,如果发现渡人从神情上对这烟草有了半分的兴趣,老船夫便即刻拿一小束烟草放到渡人的行囊边,还一面两眼放光的说,你爱吸这个吗?这个味道不错、这个妙、这个好啊,送人也是极好的东西之类的话语,让渡人拿去。茶叶也是,老船夫将茶叶放到一个大缸内,用水泡开,专门给这些赶路的渡人解渴用,老船夫渡人不收钱,边城人都看在眼里,有时,一些好心人会送一些肉粽、白酒给老船夫、老船夫仍然皱起眉头,一本正经,非要给钱不可,要不就是放下钱拔腿就跑了。从老船夫和边城人民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边城人民对于“义”的看重,边城人民的美德,不贪图利益,更看重人情,任劳任怨,毫不自私。更加能体现出边城人民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义”字。更像童话中所能展现出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过着开心快乐的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美丽家园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边城中人民的生活点滴是对于“义”更加完美的诠释。随着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利”字逐渐在边城人民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并逐渐同“义”字发生了了冲突。
随着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 “利”字逐渐在边城人民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并逐渐同“义”字发生了了冲突。“二老,他问你要碾坊还是要渡船,你当真预备做他的孙女婿,接替他那只渡船吗?有钱船总儿子,爱上一个弄渡船的穷人家女儿,不能成为稀罕的新闻”从文中的这些话语我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人们对于“碾坊”与“渡船”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前进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现代化工具的出现,湘西边城人民的内心深处也在左右摇摆之中,就连最淳朴最看中“义”的老船夫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梦想,如果有这样一个“碾坊”给自己的孙女翠翠作为陪嫁,那肯定会找到翠翠的如意郎君,而那些和二老在一起的脚夫更是如此了,由次也可以预见湘西边城人民的自然纯朴之风由于“利”即碾坊的出现,肯定会出现更多的冲突。
沈从文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长河・题记》中这样说:在1943年的冬天,在我从北平回到湘西凤凰县的家乡时,从离开到现在已经有18年之久,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从事物发展的本身来看,各种事物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度,但是,从事物发展的根源来看,堕落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从农村多保留的那些淳朴敦厚的人文情怀已经大不如前了,而更有消失殆尽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物欲的惟利唯实的人生观,任何一种新东西的出现都要与传统发生斗争和矛盾,淳朴的湘西人民在面对“义”与“利”的过程中,也同样要面临同样的冲突和矛盾,内心充满着挣扎和纠结。大佬死后船总顺顺总想让二老要“碾坊”,结果二老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最终才酿成了爱情的悲剧,自己从此郁郁寡欢。而老船夫因为没有“碾坊”而感到他不起头,并觉得低人一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翠翠没有找到合适的夫君,也深深的自责。在如此之多的“义”与“利”冲突过程中,很多事情已经注定了悲剧的结局。纯真的爱情沾染上了“利”字,淳朴的人情因为“利”字而变得更加低俗,边城人民挣扎在其中,人和物都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原始状态,更加注定了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