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牧歌形象的《边城》,欢迎大家阅读。
牧歌形象的《边城》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体现出非常特别的个体性。从一个不知道怎么使用标点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文学巨匠,再成为一个出色的文物研究家。沈从文可以算得上一个天才。在沈从文创作的众多文学文本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写于1934年的《边城》。
作为沈从文的一部杰作,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小说所表现的田园牧歌形象建构了一个非同一般的中国形象。
牧歌(pastoral)本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说的浅显一点就是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的文学评论语言描述。但牧歌又不限于文学作品的某个特定方面,它综合了文体、风格、氛围、结构、题材等多种艺术成分,具有整体性、弥漫性的特点。在沈从文创作的《边城》中,作为自然的理想化表述的茶峒山城,表现出与纷杂的城市不一样的抒情倾向和品格。因此《边城》被冠以“牧歌”的机会特别多。如刘西渭的《<边城>舆<八骏图>》一文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杰作”。汪伟的《读<边城>》提到《边城》有“牧歌风”和“牧歌情调”,“《边城》整个调子颇类牧歌”。夏志清赞赏沈从文的《边城》是“可以称为牧歌型的”,有“田园气息”的代表作品。杨义说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朴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