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边城》教案

时间:2021-08-31

  知识与技能

高一语文必修二《边城》教案

  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教学难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课前先作一个调查,大家都曾去什么地方旅游过?

  生:(纷纷抢答)长城、海南、泰山、周庄……

  师:哟!看不出来,大家“走南闫北”,真可谓“行万里路”,堪比当年的徐霞客啦!

  【众生笑】

  师:那我想问一问,有没有人去过一个叫“凤凰”的地方?

  【学生议论纷纷,互相询问“凤凰”是什么地方】

  师:(故作得意)难住了吧?

  生:老师,你给我们说说看吧!

  师:凤凰可是个美丽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

  师:(看到学生表现出一种憧憬的神情,略做停顿)不过——目前,老师也是“心神往之”啊!

  【学生大笑】

  师:不过,“凡事预则立”——

  生:(争相抢答)“不预则废”。

  师:所以,我找了这些图片,以备日后游凤凰一用,现在先拿来与诸君共飨。

  【投影】

  【出示一组湘西风景、民俗的图片】

  【学生边看边议论,对部分图片啧啧赞叹】

  [推进新课]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特别想去这个地方吗?

  生:(七嘴八舌)当然是去看风景啦!

  师:(笑)大家只说对了一小部分,其实还有更重要的。

  生:是什么啊?

  师:(看到学生很期待的样子,故意卖个关子)一言难尽啊!

  (学生笑问为什么。)

  师:(停顿一下)怎么说呢?这样说吧:看不尽的凤凰美,说不尽的沈从文。

  生:(恍然大悟)老师你说的是《边城》吧?

  师:对!可以说边城就是凤凰。这里不仅有着清山秀水,淳朴的民风,更走出了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位质朴、博学,将“爱”与“美”演绎得动人肺腑的“湘西的儿子”。

  【投影】

  1.沈从文照片及生活书店1934年首版《边城》图。

  2.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effeIeyC.KinKley著《沈从文论》j。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学生们读了这段话后,不禁再次赞叹】

  师:就是这样一位“湘西的儿子”在走出大山之后的坎坷人生中,多次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他的故乡——凤凰的牵挂。可以这样说,凤凰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横空出世的光环之中。没有莎士比亚,英国的斯特拉福小镇不会蜚声世界;没有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不会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没有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不会成为旅游胜地;同样,没有沈从文、黄永玉这样的世界文化大师,凤凰不可能驰名海内外。凤凰的美,不仅在山水,更在于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人间最淳朴的风情,这才是吸弓l老师的地方啊。

  【学生若有所思】

  师:好的。那么凤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刚才是直观的图片,现在我们来看看沈从文是怎么写凤凰的。

  【投影】

  一个好事的人,若从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一定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箪”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有一个小小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了数千户人口的。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产、经济的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荣枯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种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余苗寨,各有千总守备镇守其间。有数十屯仓,每年屯数万石粮食为公家所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是在一百八十年前,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到相当距离,在周围附近三县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