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情;文明是一盏灯,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场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
1、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鞠躬,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
基本含义: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
1、学生仪容、仪表、仪态的礼仪衣着得体:小学生的日常着装要符合年龄特点,特别是符合学生身份,整洁大方。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依照规定佩戴红领巾或团徽。学生不化妆、不戴饰物、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参加集会、听讲时坐正立直。坐正:头正颈直,上体与座椅靠背基本垂直。立直:抬头挺胸,上体、双腿与地面垂直。行走稳健:行走姿势正确、步幅适中,稳健有力。在楼道、教室行走时,慢步轻声;在街道上,靠右行走;不摇肩晃臀,不多人勾肩搭背行走。谈吐举止文明:是仪表的综合要求。与人交谈时,态度诚恳,语言文明。待人接物中,表情自然,动作大方。
2、学生体态语言礼仪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鞠躬: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礼节。行鞠躬礼时,脱帽、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低头眼向下看。有时为深表谢意,上体前倾可再深些。握手:是与人见面或离别时最常用的礼节,也是向人表示感谢、慰问、祝贺或鼓励的礼节。握手前起身站立,脱下手套,用右手与对方右手相握。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老朋友间可握得深些、久些或边问候边紧握双手。多人同时握手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后再伸手,依次相握。招手:在公共场合远距离看到相识的人或送别离去的客人,举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鼓掌:是表示喜悦、欢迎、感激的礼节。双手要有节奏地相击,鼓掌要适时适度。右行礼让:在校园、上下楼梯、楼道或街道上行走时,靠右侧行进。遇到师长、客人、长、幼、妇、残、军人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
一、候车时的文明礼仪
1.候车时要在站台或指定地点等候车辆,不要站在车道上候车。
2.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
二、上、下车的文明礼仪
1.等车辆停稳后,依序上下车,不要争先恐后。
2.遇太拥挤的车辆,不要上车,如强行攀立车门,容易发生危险。
3.上下车时,先下后上,不要争抢;由前门上车,后门下车。
4.上下车要礼让,不乱跑,不乱跳。
5.扶助老弱妇孺、残障者先上车。
6.下车后,不要从车前或车后穿越道路,等车开走后,才可通过。
三、车内文明礼仪
1.上车后尽量往里走,不要站在车门口。
2.乘客乘车应文明礼貌,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婴者让座。
3.上车后应当注意乘车安全和妥善保管好所带财物,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窗外。
4.乘客应遵守公共道德,不要在车辆内嬉戏、大声喧哗,车厢内禁止吸烟,不得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杂物,不得兜售商品和散发广告。
5.在车厢内不要和司机闲谈及妨碍驾驶员正常操作。
6.不要为同伴预占座位。
【文明礼仪手抄报的照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