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七种导入技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的时候精心准备导入,能较好地吸引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下面介绍七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七种导入技巧:
一、 新闻导入
新闻导入是不少教师喜欢的导入方式,因为无论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生活,还是从高考关注时政热点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也是大多数师生都能运用的资源。
新闻导入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有的教师常年坚持每节课上课前讲新闻三分种或搞新闻发布会、时政讲坛、公民论坛等,全班学生由课代表安排,轮流上台(也有的是安排一个学生发言,举手点名一个),每次3~5分钟。当然,有时也可以教师为主。这种导入在学习《经济与生活》《政治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
二、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设计的依据: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眼前一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故事导入是教师容易准备、学生喜欢的方式。在《生活与哲学》中运用较多。
如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讲故事《治驼背术》:“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这位医生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启示:怎样理解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故事中的医生,只管解决眼前的、局部的问题,而根本不管是否会妨碍长远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三、 猜谜导入
比如上必修2《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时,打出两个谜面:一是冰雪皑皑满珠峰(打两个少数民族),谜底是高山族、白族;二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猜我国的三个民族,谜底是汉族、水族、藏族。还有上《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有位教师亮出谜面: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猜一类新人群,谜底是傍老族。
四、视频导入
如讲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播放一段在上海世博会的视频。纷至沓来的丹麦小美人鱼雕像、卢森堡“金色少女”像、法国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杰作,让人领略了上海世博会这个“世界文明花园”的独特魅力,也产生了无数的文明交融故事。“东方之冠”中国国家馆、“沙漠之舟”沙特阿拉伯国家馆、优雅浪漫法国国家馆、朝气蓬勃非洲联合馆、“山水心灯”台湾馆、流光溢彩石油馆……徜徉世博园区,仿佛周游世界,不啻是“头脑风暴”。
五、表演导入
充分利用资源,或者根据师生的条件生成新的资源,也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式。这种方式要结合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像利用朗诵、小品相声、唱歌、舞蹈、绘画导入,都是不错的选择。如学习《永恒的民族精神》时,深情并茂朗诵于右任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先生这首血泪涌注、情激山河的千古绝唱,曾令无数中华儿女裂腹恸心。通过朗诵,很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六、复习导入
对于前一框是重要的知识点,采用复习导入是巩固知识、加强记忆的好办法。如学习《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花几分钟让学生复习前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提个问题: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或结合体会谈谈政府的作用。
七、设问导入
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导入,能引导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在学习必修1第一课第一框题时,有位教师以材料设问导入。
材料问题:
1937年至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发行量上升到47万倍。录像显示100元法币,由原来能买两头牛,到最后连一粒米都买不到,由于物价疯狂上涨造成的恐慌心理驱使,人们疯狂抢购各种物资。
思考讨论探究:
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有哪些危害?
2.如果纸币发行过少 ,行吗?
授新问题:
在学习《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时,可以这样设问导入。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把课本88~89页看一看,找出答案。
这种以设问提出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突出重点,又能抓住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效果显著。
情境问题:
学习《文化对人的影响》,学生活动阅读牛顿的材料,思考牛顿晚年为什么在科学上再无任何建树?
牛顿一生的重要贡献是集16、17世纪科学先驱们成就的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以牛顿命名的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就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第一,要结合政治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实地感受到政治理论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从而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高一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谈自己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会涉及到外汇的兑换比率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的.讲授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图表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辩论、讨论、社会调查等。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另外,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其实,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倡导的,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但过去,我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是导致政治教学方式上“灌输式”的重要原因。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总之,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告诫后人如果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教师亦是如此。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