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开学典礼上的演讲稿

时间:2021-08-31

  过去,父母让我到学校“念书”。当年,我们上学叫“读书”。现在,我的进修叫“学习”。学习的含义好。为什么这么说?不仅“学”,还要“习”。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慧眼”去学(发现)什么;还要有一颗“慧心”去收集证据,提出假设,更要有一定慧能“习”什么——验证假设,发现规律。最后,将自己延长到一个高度——认识教育客观真理。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来到中央教科所从师朱小蔓教授。但愿,我这一年的学习本质,将我的教育教学走向丰满和立体,从而走向风格形成特色。

  坐在中央教科所三楼的会议室里,心情不平静。 我是冲着朱小蔓来的。 七年前,高万祥给我复印了朱小蔓的文章,并邮寄过来。读着读着生出感慨:原来德育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德育可以这样理解!我赶紧摘抄了其中的几句话,其中“德性”一词牢牢记在我的心中,开始寻找她的文章来读。朱老师从1985年起研究道德情感,后来研究人的情感发展和情感教育,更多的是研究人类的哪些情绪情感和人的道德发展相关。正如她发现的一样,我们过去对于道德情感的理解太凝固、也比较窄,主要是词典上的解释,把道德情感看成人在理解了道德原则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认同道德原则的情感。可不是吗,现在一说“德育”大家就会哑然一笑,一提到“马列主义”,就会想到“老太太”。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生命中有很多很自然的情感是与道德教育相联系的。比如,虽然不能直接说孩子的好奇和冒险是道德的,但是当他的好奇心有了付出的场所和需求的时候,这个好奇心就变得与道德品格相关了。再比如,安全感、依恋感、自尊、自爱等都可以成为发展道德的基础。现在有些关于道德教育的看法我认为有偏狭,也不够明智,他们往往就道德教育谈道德教育。” ——这是我读到最为鲜活的关于道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