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31

【实用】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集合9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9篇,欢迎大家分享。

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篇1

  前几年,有关学校生活的韩剧和港片很多,大都是讲学生怎么戏弄老师的,其中还会有一个代课教师和学生们斗智斗勇。最终教师智勇双全,将所有的调皮学生一一收服。不幸的是,剧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以一种很愚蠢的形象出现的。作为一个教师,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怎么说教师也是知识的化身吧,怎么就成了“蠢”的代言人了?

  我想,教育的过程,应该可以说是与学生斗智斗勇的“交战”过程吧!既然是“交战”,那么,我们不妨运用一些兵法战术,融兵法智慧于班主任工作中,达到以智取胜的效果。

  需要解释一下,我们只是把学生当作对手而非敌人。大多数老师之于学生都是居高临下的,学生永远都是弱者,教师永远都是强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都是不平等的。当我们把学生看作对手,就是把学生放在了与我们平等的位置上。这正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呀!今天,我就来讲讲三种战术。

一、以实击虚

  1、隐弱示强战术。三国时,诸葛亮失了街亭,眼看司马懿大军杀来,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一座空城,几个老兵弱卒,大模大样地摆出来,反倒让司马懿拿不定主意,以为对手以逸待劳,极其强大,连忙传令全军急速后退。

  2、故意示弱战术。孙膑减灶诱杀庞涓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为了麻痹对手、诱敌深入,孙膑在与庞涓作战之初佯装节节败退,卒散将逃。第一天有炊灶十万,第二天只有五万,第三天仅剩下三万了,终于诱动庞涓轻骑冒进,兵败马陵。

  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战例中受到启发:

  首先,我们要虚虚实实,不能让学生把自己摸透。要知道,学生都是很聪明的,他们很容易适应一成不变的东西并且很快想出应付的办法。我们一旦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就只能疲于奔命了。那么,怎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一点虚虚实实的原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相间,在与学生“交战”过程中让学生找不到规律,在必要的时候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其次,我们要善于“以实击虚”。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为什么庖丁会做到游刃有余,因为他解牛所用的刀的“实”,遇到牛身上的“虚”,所以旁人就觉得异常轻松。要是一个不熟练的屠夫去操作,一刀砍在骨头上,牛痛苦,人也痛苦。这叫以实击实,通常都会导致两败俱伤。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实击虚呢?

  比如,当我们发现学生大面积地违反纪律,已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时。我们一般会召开一次班会进行集中处理。在处罚之前我一定不会忘记先表扬。表扬什么呢?无论情况多么糟糕,班级里总是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参与不良行动的,还有少部分学生是自始至终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受环境和他人影响的。那么,这部分学生就是我要大力表扬的。由于表扬和批评同时进行,表扬和批评的力度同时得到了加强,绝大部分处于中间跟风的学生也会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当然,我的侧重点在于处罚,处罚是“实”,表扬是“虚”,但是由于有了表扬的存在,整个效果就不一样了。

二、攻心为上

  作为一名教师,与其说我们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我们肩负的是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不断发展变化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我想,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我们的教育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是走近,还是走进?是理念上的走进,还是实践中的走进?是浅尝辄止的走进,还是入木三分地走进?是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灵,还是只走进一部分学生的心灵?

  有效的教育一定是触及心灵的。讲讲发生在一个小学校的故事。这所小学有一个班级,学生说脏话现象十分严重。刚接班的班主任不是喋喋不休地讲道理,而是开展了一个活动。这位班主任在讲桌上摆了一个鲜艳的、没有一点伤痕的苹果,说:“从今天开始,只要有人说脏话,就在这苹果上刻一刀。”第一天,苹果上刻了一刀又一刀,第二天,第三天……一周以后,苹果伤痕累累。班主任捧着苹果痛心地说:“它原来可是一个鲜艳的没有一点伤痕的苹果啊!可如今被伤害成这个样子了。我们每个同学就是一个苹果,一个鲜艳的苹果,我们不应该彼此伤害。”过了一周,老师在讲桌上又放上一个鲜艳的、没有一点伤痕的苹果。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过去了……这个苹果最终没有一点伤痕。这位老师巧妙地借用一个苹果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

  有效的惩罚也一定是触及心灵的。曾有一人在报上登载寻人启事,寻找文革中的老师,原来文革中他曾造老师的反,强迫老师跪在地上并把粪浇在老师头上。多年以后他每想到此事就悔恨不已,不找到老师当面道歉便寝食难安。最终老师找到,已是白发苍苍。老人轻轻一笑,我不怪你,当时你还是个孩子,不懂事。一番话,说得此人痛哭不已,羞恨难当。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当一个人知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以取得心理的平衡。所以说,有时教师的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来得更强烈。

  三、赏罚分明

  历来治军严谨的将领都是非常强调奖赏与处罚的。三国时,马谡失了街亭,酿成蜀军惨败,诸葛亮终于挥泪斩马谡。事实上,同情马谡的人很多,为马谡求情的人也很多。而且,马谡还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诸葛亮平定南方部落七擒六纵攻心为上的建议就是马谡提出来的。但是,马谡不杀,军纪即乱,军纪一乱,部队的战斗力就下降,战斗力一下降,就要打败仗,打败仗就要付出许多士卒甚至将领的生命的代价的。是马谡一个人的生命重要,还是全局重要,诸葛亮是一清二楚的。所以,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纳众人的意见。

  也许有人认为班级管理与治军不一样,没有必要把这一套搬过来。但是我想,人性的弱点是普遍存在的。士兵如此,学生也是如此。只是,具体操作的时候,在尺度的把握上,我们要灵活地掌握。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可以只赏不罚。比如说,对学生做作业的情况,可以每次都表扬一下作业做得好的学生,实际上,对于那些没被表扬的学生来说,也就是一种批评了。

  2、必要时改罚为赏。用赏取代罚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行为规范评比中,有两种方案:一是每人满分10分,查到一项不合要求扣1分。第二种是每人底分10分,每次检查,合格者加以一定的分数,然后比较谁的分数高。显而易见,无疑是第二种方法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使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