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富于礼仪传统的国度,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国人也往往以此为荣。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中国历史的礼仪传统的时候,却难免在为礼仪之邦感到骄傲的时候,同时感到背上了一种沉重的历史负担。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一方面,它给我们留下了尊老爱幼、讲究信义、礼貌待人、礼尚往来、礼义廉耻等优良的礼仪传统,这是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的;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留下了大量的违背人类文明的礼仪垃圾,这是必须予以彻底清算的。
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糟粕即礼仪垃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繁琐劳民。
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是繁琐的礼仪。中国几千年历史积累沿袭下来的“礼仪”,确实蔚为大观。仅儒家所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即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不可不谓之丰富多彩。但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繁琐虚伪、劳民伤财等非文明、非理性的东西。从生老病死到迎来送往,从言谈举止到饮食起居,生日忌日节庆日、升学升迁乔迁、冠礼婚礼聘礼贺礼、拜见朝见觐见礼、祭天祭地祭鬼神,繁琐的礼仪形式和礼品花费贯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耗费了人们许多原可节省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这一点儒家经典《礼记?经解》早就明确指出:“《礼》之失烦。”可惜它从未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所以,繁琐的礼仪便一直在“烦”人。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礼仪,但礼仪又不能太多太滥。不难看出,当一种礼仪变得繁琐烦人、劳民伤财或变成徒有虚名、徒具形式的作秀场时,它具有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
二是尊王贱民。
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是等级森严的礼仪。它包含着大量君王至上、官贵民贱、等级森严、劳民伤财、蔑视下层群体等非文明、非理性的成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便是对这一点的概括而鲜明的揭示。这样的礼仪,到了宋明清时,经过宋明道学家的加工发挥,便成了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封建统治者吃人杀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礼仪本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地共同生活而设,不难明白,当一种礼仪变成了少数统治者称王称霸、作威作福、骄奢淫逸、奴役民众、践踏民权、扼杀人性的工具时,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礼仪。
可见,中国的传统礼仪是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并非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东西。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在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准则。
文明的礼仪原则主要有四:一是礼貌言辞的原则;二是礼节仪表的原则;三是礼遇仪式的原则;四是礼宜的原则。这四个原则中,人们对前三个原则关注较多,但对礼宜的原则却关注较少。其实,《礼记?曲礼》:云“礼,从宜。”早就指明了礼仪的适宜原则。并且,礼宜的原则是礼仪中贯穿始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是最难做到也往往易受忽略的。一方面,礼仪怎样才适宜?可能见仁见智。另一方面,礼仪只有适宜的才是最好的,才能最好体现礼仪的实质和核心。
文明礼仪的`实质与核心是尊重。从古到今,它表现为对神的敬畏和对人的尊重。谨以对人的尊重来说,《礼记?曲礼》开篇即云:“毋不敬。”又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这都体现了尊重人的要求。然而,在古代礼仪中,对人的尊重的体现是不普遍的,主要体现为对部分人特别是对统治者、权势者的尊重,而对黎民百姓,对弱势者的尊重却是很不够的。现代文明礼仪则要求对人的普遍尊重,体现为对所有人的人格和尊严、对人生事业的普遍尊重。这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今天,虽然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但传统礼仪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都依然存在。因此,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认真审视礼仪的传统,牢记文明礼仪的实质和核心,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树立文明礼仪的新风,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相关文章:
1.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2.中国传统的礼仪
3.中国传统礼仪演讲
4.中国传统礼仪规范
5.八拜中国传统礼仪
7.中国传统用餐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