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范文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这首诗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母爱;难点为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对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此诗并不具有特别的难度,难在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生活体验,很难透彻诗人“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醇厚情怀。因此,学习本课,应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情促读,以读悟情,由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关于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议,对于本首古诗的教学,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资源整合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读写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3分钟)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7分钟)
1、初读全诗,做到正确、流利
2、听课文录音范读,再读,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2分钟)
1、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慈母对儿子的关爱的?找出来,读一读。
2、展开想象,适时朗读
①读着诗句,看着插图,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
②母亲心里会想什么?她还会担心什么?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远行,半夜醒来,蒙胧看到鬓发斑白的老母亲在微弱的小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你密密缝制着衣服,你的心中会怎样想呢?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
4、指导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加强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受到熏陶,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8分钟)
出示孟郊另一首 《游子诗》。
1、诵读交流: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诵读《游子诗》和《游子吟》)
设计意图:《游子诗》适时的拓读,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8分钟)
1、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感受名句的影响,交流名句的运用(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作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2分钟)
1、学唱这首诗,在母亲节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和歌曲,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与超文本进行对话,让网络提供的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继而学生在音乐声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
二、以读代讲,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扩大课堂的容量。
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音版第九课《丰收之歌》。本课的四首音乐作品都表达了人们劳动丰收的喜悦之情。通过分析,我决定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本次说课我将分四个板块进行: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 。二,精选教法 激趣乐学——说教法。三,暗授学法 自悟探究——说学法。四,巧设程序 培养能力——说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二节内容。
(二)、内容解析: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2、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3、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二)、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六、内容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二) 教具使用
教师演示用:课件、干电池、开关、电阻、灯泡、导线、示教板。
学生分组用:电源、导线、电阻、灯泡等。
(学生刚接触电学,内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方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几点:
1、是设计了学生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 “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物理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探究物理、认识并掌握物理。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对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变形进行分析,并介绍欧姆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精讲例题”——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对于物理计算题,要逐步进行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学会规范解题。
(五)“及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两道及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六)“顺理成章”——串并电阻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把两个电阻串联、并联接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出电阻的变化情况。
②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后电阻变大了,因为灯泡变暗了;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变小了,因为灯泡的变亮了。
2、出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学生讨论后,带着小红帽上台演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3、问题:
①电阻串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5Ω的电阻与10Ω的电阻串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③电阻并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⑵串并联电阻的特点;⑶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推出串并联电阻的两个公式;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电阻的串并联。右边是例题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重难点,也为学生规范解题起到示范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