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桥之美教学反思

桥之美教学反思1

  《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中国石拱桥》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桥之美》从画家的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写作目的不同,采用的写法也不同。这篇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为此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准确把握并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在课文导入中,我使用了这样的导语:每个人眼中的桥又各不相同。假如你就是农民、就是工程师、就是诗人,你更关注桥的哪些方面呢?(发言:农民,桥的平坦实用,交通便利。工程师: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诗人,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桥的诗境之美。那么在画家的眼中,桥的魅力又在何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画家吴冠中先生去感受“桥之美”。以此引入本课的学习,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文章重点研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根据文本内容赏析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形式独特的风雨桥等诸多画面,并提示他们既要说出桥美在哪里,还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桥之美的。

  2、注重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3、重视学以致用,拓展训练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我在研读文本之后让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桥,运用这一节课上学到的欣赏桥的审美方法和语言写一写,说一说。将写与读结合起来。

桥之美教学反思2

  《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

  然而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却让我深思.。这堂课我从设计过程到驾驭课堂都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当学生的状况出乎我的预料时,我的驾驭课堂能力的欠缺立马表现出来,从最初的导入时激qing万丈,到最后的鸦雀无声。课堂气氛的沉闷是这节课又一大败笔,学生的沉默导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没有备好学生,课堂教学不够灵活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们绽开笑脸——教《桥之美》有感-教学反思

  新的一个旅程开始,总有新的方向。每一个新单元开始,也总有新的单元目标与要求。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这一单元所选的体裁也就不同以往所学的文章。本单元主要是以说明文为主,应该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

  在长期学习记叙文的旅程之后,学生刚一接触到说明文,总是对这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措手不及。在学习了前一篇规范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对简单的说明文写法有了一定的把握。但是,问题总是接踵而来,这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桥之美》又让学生陷入了思索之中, “说明文的语言是平实的,科学性的,可为什么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具有抒情性呢?”“这篇文章是不是说明文呢?”-------学生们一脸的疑惑与稚气。此时,作为教师的我就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任了,希望通过我的教学使那张张疑惑的脸绽放开笑容。我开始了我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过程。

  在导入设计中,是由《中国石拱桥》引出本文,运用以旧引新法,让学生回顾刚学过的篇章,达到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主题。从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等角度入手,为学习新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环节学生都能够回答的很流利,但也有个别学生对这三个问题不甚了解。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我按照这一思路让学生来整体感知全文,设计了三个问题:“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的重要特征是什么?”“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对象的特征的?”这个环节学生在导入的引导下能够快速地理出三个问题。

  学生对全文作了整体上的感知之后,进入了理解与探究阶段。“在作者眼中的桥美在何处呢?”带着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原因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优美,而且也希望学生能从朗读中体会出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其实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能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子即全文的“文眼”:“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如果能够找出这句文眼,那么理解全文的内在深意就迎刃而解了。在探讨了这句文眼后,我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作者为了说明桥之美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学生很容易地就举出了课文中所提到的例子,但是也产生了分歧:“作者举出南京长江大桥与钱塘江大桥是否为了说明桥之美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争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言谈之中了解到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性。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我先与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作者所举的几个例子加以祥细地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接着便是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几幅画面进行赏析与扩写,或者是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桥在不同的优美环境中所起不同作用的形式美。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作家吴冠中眼中的桥之美。这阶段是训练学生的笔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值得欣慰的是,所抽查到的学生所读的文章都非常的优美,而且具备了艺术家的“欣赏水平”,他们能够效仿作者的笔调用画家的眼光来欣赏他们眼中的画面,将块、线、面融合为一体,描绘出精彩的画面。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与要求,我通过比较阅读来达到目的。于是将具有规范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这篇说明性的小品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总结出这两则的不同之处与相同点。总结之时,学生的满脸困惑已被笑靥所消融。

  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火花,巧妙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