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理想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单是理念方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认识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一次,在师大听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讲作文课,让学生叠纸飞机,然后观察老师们的表情动作,学生很兴奋,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体悟式的教学。
郭思乐教授在《谛听教育的春天》中说:“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书中介绍了一个例子:“一个移居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遗忘。如果请一个教师去教的话,即使在教学中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这个孩子的学习速度也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所以说我们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感悟。但是,个人以为,感悟更侧重于从思想上领悟,而体悟还有格外的一层,即全身心分人参与到活动中得到的感受,所以在这里我换成了“体悟”。
20xx年已经工作三年,开始重新教初一,我当时很困惑,怎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有兴趣而且有学习效果的课堂,这时,我校派优秀教师去南方学习回来,当时派去的老师回来向我们讲那边的学习状态时都非常兴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们神采飞扬地向我们讲述一种新的上课模式——生本教育,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和老师是怎样达到了一种双赢的状态,老师和学生教的轻松学的快乐,而且效果非常好,仅仅几年级的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已经达到了高中水平,我们的兴趣被极大调动了,对于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第二年,我校又陆续进行了多次多种形式的学习,然后就全面展开了这种学习。
就个人的感觉来讲,也可以说是非常兴奋的,我在教05级学生的时候,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应该是老师教的学习,不可以把更多时间给学生,否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还记得,当时或许还是年轻,学生在初三的课堂上往往是没有什么太大兴趣的,因为复习的知识比较多,所以自己就大量的“灌溉”,结果,自己一堂课下来很累,嗓子也疼,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几乎要睡着了,没有乐趣,更关键的是没有效果。生本以后,我突然回忆起自己在小学的课堂上的兴奋,我越发感觉到了——具体比抽象更加能够产生好的学习效果,或者说实践比说教更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讲讲自己的体会,小时候,学习自然课,老师让我们从家里带些果实或者种子,我们在农村,学校后面就是田地,于是在下午上学时就从学校后面的地里挖来人家收完剩下的瘦小的胡萝卜,还有从自家带来的苹果或者大枣等,老师给我们讲知识,大家多很兴奋,现在那些知识还在头脑中留着,印象深刻,老师叫我们写作文,让我们到村后面的大堤上去观察秋天的景物特点,我们奔跑着到那里,坐着站着跑着跳着,我们听到风中的大树在咣咣地晃动树干,我们看地上的野草颜色慢慢枯黄,那种对于自然的感觉的确为我以后感受生活抒发感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时我引用到了刚刚学到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的作文写小草好像再给我们说:“永别了!”自以为很有文采,老师给我改成了“再见了”,意思是明年可以再见到,我觉得语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门学科,而且是生活化的一门学科。
于是,当学习了《谛听教育的春天》之后,我才明白这就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有兴趣地学习,其实也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最近的两年教学中,我力争使自己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角”的位置上,而且,尽量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生活之美,记得在初二时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展开了一个话题——你是否欣赏陶渊明?要求有相关资料佐证你的观点。当时0801班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于现实与理想,清高与世俗,细节之处见精神与不拘小节的矛盾等问题的争论固然有些许偏激的观点,但是,没有一个同学不是兴奋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活动之中的,那节课学生要求拖堂,一直到下课三分钟才强制下课,我在想,如果当时我只是总结人物形象,虽然看起来差不太多的问题,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远不如此,而且对于人物的理解不会有自己的思考,不会更加全面立体,这就是学生参与课堂了,我想学生对于这样更加“生本”的课堂是感兴趣的。
后来,在今年教初三时,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努力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位置,比如写语文测试前的状态,学生写得很真实很生动,比如让学生分析中考试卷,学生的感触很深,他们又兴奋也有压力,让学生成为主人,他们才会很乐意去做一些事情,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自己应该在这方面再继续探讨和努力,力争让学生和老师都有所收获,快乐充实地学习,有效果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