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论文

时间:2021-08-31

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论文

  当前,新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快速地向前推进,不少学校领导将之作为一种在新形势下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创设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带着极大的热情关注并投入到这项教育工作中来,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这样的积极性当然是好事情,但是,我们也必须透过这种心理热,做一些冷静思考和严谨的探索及研究,以保证心理教育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关于此项工作的称谓

  对于学校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无论是学术界、大众媒体,还是学校的实际工作者,都有一些不同的称谓,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人对这项工作内容理解上的混乱。就笔者所见,对此项工作的称谓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辞海》对心理教育的解释是: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包括心理培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有两种形式:一是积极的心理教育,指培养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是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二是消极的心理教育,指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这正是我们大多数心理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理解,而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只能代表消极的心理教育,因此此称谓似有不妥。

  关于“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称谓具有时代性,内容上与德、智、体一样,己成为学校重要工作内容。笔者认为,学校心理教育有其特定内涵,在称谓上不宜过于宽泛。“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除了身体素质之外,其他什么都可以包括在心理素质之中,各门学科都能发展学生心理素质,这样,心理教育融化在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中,就忽视了它的特殊性和针对性。

  关于“心理辅导”。它强调了教育与辅导的区别。这一问题只有在将教育限定在“传统教育”时才存在,而事实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模式己受到冲击,按照现代教育观念,辅导也属于教育的范畴,它主要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教育的内涵与之相比要丰富得多,而且教育也并非排斥“为学生服务”、“注重潜能发挥”等辅导的特定内涵。因此,以“心理辅导”来命名也不妥。

  关于“心理咨询”。其实它是心理辅导的一部分。学校心理教育不仅包括心理咨询,还包括各种活动课、团体辅导、社区服务等。单纯地以“心理咨询”来命名不能包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内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辞海》对“心理教育”的称谓和解释是最恰当的。

  二、关于学校心理教育承担者的称谓

  时下有“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员”,和‘心理辅导员”等称谓。“心理教师”是相对于学科而言,如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等,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教育活动,并非一门学科能担当。它注重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助互助,増加体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体验性和生活性活动,和学科教学相距甚远。因此,将心理教育的承担者称做“心理教师”是不合适的.。“心理咨询员”,中小学教师大多没有专门学过临床心理学,而是由学科教师或班主任通过短期培训而走马上任,若用“心理咨询员”的称谓,强化了精神医学的色彩,拉开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故也不合适。“心理辅导员”则较为合适,对应和区别于“政治辅导员”,它既包含有心理咨询员的职责和任务,也有学校教育的色彩,体现了学生心理教育的特殊性,便于学生认同和接受。

  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的称谓

  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设置有心理咨询室,这种设置无疑是必要的,但这种称谓值得推敲。实际上,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社会公众对心理咨询的接受意识不强,小学生自我认知和辨别能力很有限,甚至搞不清什么是烦恼、焦虑等心理问题。中学生处于心理“闭锁期”,对青春期的心理问题更是‘讳莫如深”所以,中小学生踏进心理咨询室的比例是比较低的,这与“咨询室”的称谓有一定关系。虽然使用“咨询室”,可以体现心理教育的专业性,但同时,也给人一种“精神医学门诊的感觉”。在上海、南京等城市,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学校,往往将“心理咨询室”称之为“阳光心理室”、“青春心理屋”等,笔者认为,这种叫法有它的现实性、合理性,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意义,又符合学生认识接受的习惯,名字温馨、生动、自然、不严肃刻板。

  四、关于心理教育热的兴起,是否意味着德育工作已经过时

  目前有种不良倾向,似乎认为学校德育工作是“空对空”,思想政治教育己过时,没必要了。而心理问题人人都有而且越来越多,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还有人认为,抓心理教育容易出成绩,能够形成“特色”,产生效应,而德育己无“潜力可挖”,再提德育,就是沿袭传统教育模式,只有心育才能顺应教育改革潮流。这是一种误解。德育与心育,都是学校教育中缺一不可的教育内容,两者的总目的都是为了育人,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罢了。德育主要是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负责,心育主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德育主要靠先入为主、科学灌输,而心育则是要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动性来发展自己。在实践中,我们拥有一支庞大的德育队伍,他们为了提高德育实效性,自然而然地将目光盯着心理教育上,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再加上长期的德育经验积累,对心理教育很有悟性。另外,德育的重要性己普及到各个方面,如果充分认识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容易使心理教育工作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就学校德育来说,一旦能与心育结合,合理吸收心育的有关理论和技巧,就有助于増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跃上一个新的层面。

  五、关于学生心理疾患者的比例

  当代中小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生活和学习压力大,社会各种诱惑多,而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和“危险期”,他们在复杂的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甚至产生各种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任意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的媒体刊载,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者的比例竟然达到了28%甚至有11%的中小学生有心理缺陷,而有关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増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夸大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有害无益的。之所以得出有如此高比例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是因为目前我们并没有一个权威、科学、统一的测定方法,于是便各行其是,各拿自己的一套东西去测定,造成了混乱。

  六、关于心理测验和心理档案

  目前,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心理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然而,在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一些学校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造成不良后果,如有的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测验内容,测量程序不科学,影响了心理测量结果;有的人误用、滥用心理测验,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用测验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载的游戏性心理测验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心理特点加以武断的解释;有的人未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性原则,随意处置测查结果,暴露学生隐私。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心理教育的健康开展,并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效果。从心理科学的角度讲,任何心理健康的检测工具均有其局限性,更何况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高速发展变化之中,如果以一次测验而给发展中的学生‘下定论”就可能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从而给学生的一生都造成不良影响,这是反科学的错误做法。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心理测验手段,更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验。

【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对中医发展的一些思考论文

2.心理学对中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论文

3.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4.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5.教育心理学视点下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思考论文

6.心理教育的论文

7.心理教育论论文

8.高中心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