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学》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我利用拼拼凑凑的时间,花了二十来天,读了一本书——《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觉得颇有收获,让我明白了爱孩子更要懂孩子,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给他最适合的教育!也再一次明白了做个好妈妈真的不容易,像我这样的新手妈妈,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家庭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开阔了我的思维,我要努力做一个有智慧、懂教育的好妈妈!书中提到的这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一、给孩子心灵成长的自由,尊重他——“鱼缸法则”心理学中有一个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鱼,无论怎样喂养,鱼都不会长大,一直保持在3寸的长短。可是,如果将这些热带鱼转移到水池之中,用不了很长时间,原本3寸长的热带鱼,也许就会长到1尺。因为鱼缸的大小有限,鱼的成长便也同时受到了限制;而水池终归要比鱼缸大得多,鱼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自然也就随之变大了。这个鱼缸法则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孩子就好比是鱼,而我们对他的保护就好比是鱼缸,“鱼”在有限的“鱼缸”中一定长不大,他需要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13岁前的孩子,内心正迫切需要成长,我们应该尊重他的这种渴望。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的爱不能只表现在帮他做事之上,更要表现在教他学会做事之上。当孩子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去帮忙”,克制住自己想要伸出援手的冲动,要允许孩子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行动;

  2、不要过多地要求孩子。过多的要求势必会给孩子的成长加上枷锁,他的“手”伸不开,“脚”也要蜷曲着,在极为不舒服的成长“姿势”之下,他自然要反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认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允许他自己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让他自己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听听孩子的意见与见解。对于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要弄明白他为什么不愿意做,而不是强迫他必须要去钻进那个“不合适的鱼缸”。

  3、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束缚他,可完全放手也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站在他的身旁,对他的行为进行指导,并为他答疑解惑。

  4、给孩子的自由也要有度。给孩子的自由,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太放纵他。我们要帮孩子养成一些基本的习惯,比如良好的道德、基本的动手能力、起码的自控能力等。我们给孩子的自由,是要建立在这些基本习惯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孩子太过散漫,我们就要对他进行约束与管制。也就是说,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我们也要让他明白那些正确的道理,并让他学会自己约束自己。

  二、别替孩子选择,尊重他的选择——“霍布森选择效应”关于“霍布森选择效应”,有这样一个很有深意的故事:1631年,一位名叫霍布森的英国剑桥商人从事着贩卖马匹的生意。不过,他做生意时却有一个奇怪的要求,他通常会对顾客说:“你们可以随便买我的马、租我的马,价格都很便宜。只不过,你们挑选马匹时,只能在门口处的马匹中挑。”霍布森的马圈设计得非常奇怪,马圈只有一个很小的门,那些高头大马是出不去的,只有瘦小的马可以出去。如此一来,人们在门口挑来挑去,以为自己选择了一匹最好的马,可实际上,自己的选择却被霍布森的规定限制住了。后来,人们将这种毫无选择余地的“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人陷入了“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之中,那么他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由此联想到我们自己身上,联想到孩子的身上。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也给孩子限定了很狭窄的选择空间?有没有不顾孩子的发展,只按照我们的意愿而让孩子去作决定?

  1、不要将我们的意愿当成主导。人往往都是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搭设“马圈”,在他想要的各式各样的“马匹”中选择出他最中意的一匹。我们要克制住想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并将我们的.阅历当成是孩子的参考,我们只提供意见和建议,并不提供决策。这样,孩子可选择的空间才会变得宽广起来,相信孩子也会考虑到我们所说的,并最终作出最合适的选择。

  2、给孩子设定一个选择的底线。虽然我们不赞同霍布森给选择设定了那样狭窄的范围,可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允许孩子漫无边际地随便去选择。很多情况下,我们在为孩子设定一个广泛的“选择域”的前提下,还应该为他设定一个合理的选择底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在安全、健康、积极的氛围之中去进行选择。对于选择的底线,我们要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保证人身安全,不做违反道德法律的事情”。无论孩子进行怎样的选择、选择怎样的结果,他都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

  3、提醒孩子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我们不仅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让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要使他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并将这些道理牢牢地记在心底。

  三、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压力——“倒U形假说”英国的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林是最早研究工作压力和工作业绩之间关系的科学家。在早期,他们曾经对老鼠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工作压力和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形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说”。“倒U形假说”认为,对于人来说,过大或者过小的压力都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只有适当的刺激力才能让工作业绩达到顶峰状态。那么,妈妈到底如何做才能激发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让他感到压力过大呢?

  1、要对孩子有个客观的评价。其实,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性格不同,所以,他们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不可能都表现得同样优秀。妈妈要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个恰当的估计,并根据孩子的资质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他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这样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