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操作》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件操作》,我准备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文件操作》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21课的内容。本课文是建立在掌握查找文件基础上的,对“画图”过程中保存的文件进行整理,删除多余、无用的文件,对好的作品进行备份,整理磁盘等操作,同时在操作中学会多选、复制、移动和删除文件,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这些文件操作技能是学生使用电脑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本课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此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文件夹、文件的类型,会对文件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单选文件、查找文件等,在画图中也熟练地掌握了菜单命令的使用,这些都为学习这节课奠定了基础。有个别学生对电脑的操作比较熟练,在课上总能较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将这些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为小组互助提供了可能。
3、教学环境分析。
学生机中预先复制本课所需的文件和文件夹,教师机发布“文件操作自助学习软件”,软件中提供了一些文件操作的动态演示画面,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仅给部分学生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学会选定、复制、移动、删除文件的方法;理解复制文件和移动文件的区别;初步认识回收站。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多样化的操作进行选择,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处理习惯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
4、教学重点:文件操作技能的掌握。
5、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移动文件”、“复制文件”的操作技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记忆方法。
因为课堂教学是动态开放的过程,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在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我将考思将其作为本堂课即定目标的拓展。如某些学生会使用拉框的方式选定多个文件等书本没有介绍的方法,我将其定位为本课的生成性目标之一。
三、设计思路。
1、主动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最为广大师生所理解、接受和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存在着各种缺陷和不足,在本堂课中,我一改以往教师提出任务的做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同伴与老师的协助下,共同提出任务,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学生了创新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养。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搭建学生知识的脚手架。
文件操作是学生使用电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但初次接触,在掌握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件操作的步骤,形成一套有效的记忆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是本节课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课拟结合生活中与文件操作相类似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文件操作的步骤,沟通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优化课堂教学
3、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教师演示、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小组互助等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力求使学生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方法上能够有所领悟,触类旁通。
下面就结合教学过程具体谈谈我是如何理解和开展课堂教学的。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共鸣。
课始,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奔奔求助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奔奔向同学们讲述着他所遇到的麻烦,在E盘上,他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文件夹,他想把他画的所有的画都存在这个文件夹中,但由于他的粗心,将文件全都存在了“我的文档”里,现在想把这些文件转移到他的文件夹中,同时想把文件清理一下。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境,很多电脑初学者保存文件的时候,都会发生这样情况,因为系统默认的保存路径就是“我的文档”。奔奔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学生所遇到并想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这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为授新课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一个非常卡通化的人物,一个有趣的名字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明确目标。
根据奔奔的想法,师生共同明确任务。(课件出示)
(三)探索新知,完成任务。
1、解决问题一。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个任务,我结合生活中移动物体的现象,可以比较夸张地做出抓取物体的姿势,使学生明白在移动物体之前必须要抓住物体,从而理解移动文件之前也要先选定文件,非常自然地引出选定文件。
(1)选定文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会单选文件,但老师提出要同时选定5个文件,学生在尝试选择的过程中,发现鼠标一次只能选定一个文件,这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了冲突,求知的欲望被极大的提升了起来,
选定多个文件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也是这堂课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用CTRL配合鼠标操作采用教师演示法,学习效率比较高,且掌握扎实,而用shift选定多个文件则让学生根据书本的提示自行掌握即可,最后两种方法加以比较,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2)移动文件。
移动文件的操作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生搬硬套操作步骤,学生往往因为不理解而使过程僵化。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宏观上理清脉络,把握方法。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江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千世界,凡生动之法,只当神往心摹,融会贯通,方可通透明白。为此,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制作了两个文件夹,形状、颜色与电脑中的文件夹一模一样,放在黑板的不同位置,并在其中一个文件夹中放入一幅图画,然后指名学生上台把图画从一个文件夹移动到另一个文件夹,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观回顾,把这种经验自然地迁移到电脑操作中来,便对移动文件的操作过程有了深刻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把由生活现象总结出的步骤转化为电脑操作步骤,演示菜单命令法,并适时贴出板书,此时学习移动文件的方法,学生进行操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标准强调方法的多样化,于是,在这一环节中,我还鼓励学生去探索其他方法——从其他地方去寻找“剪切”和“粘贴”命令,将“我的文档”中的 “abc”文本文件移动到奔奔的文件夹中。通过对多种方法的探究,一方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这一环节中的两次操作,我都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让学生在互动中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有一个选择、整合的过程,尤其是让学习较差的学生目睹他人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品质
2、解决问题二——复制文件。
这里,我首先通过提出下列问题:你在生活中,听说过或看到过复制的现象吗?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是不是也像刚才那样将文件剪切下来再粘贴过去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复制文件的含义,并结合教师非常形象的口头描述,让学生很容易看出复制文件与移动文件的区别。
接下来进一步提问:既然不是将文件剪切下来再粘贴过去,那应该怎么办?从移动文件的方法中你能探索出哪些复制文件的方法呢?迁移的思想再一次得以运用,因为复制文件的操作步骤与移动文件基本一样,所以不需演示,学生便能自己完成。
3、解决问题三——删除文件。
有了移动和复制文件为基础,删除文件这一任务便可以设计得更为开放。因此,我让学生以自己完成为主,可以借助书本84—85页的内容,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小锦囊,当然,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
学生的学习中有自己的思维特点,我创设的这样一个开放过程,是尊重学生多样的独立思考方式,并给予每一个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思考和创造的机会,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的提供多种“脚手架”——书本、锦囊、同学或老师。以此让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这里,我还带领学生认识了回收站,了解其作用,了解清空回收站、还原文件等操作,从而让课堂内容更为完整与丰满。
(四)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我是通过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与自我检验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帮奔奔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文件操作的本领呢?你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前段时间同学们也在电脑里存放了很多文件,你也会像奔奔一样去整理它们吗?这里其实包含了三个层次:层次一,对知识的梳理;层次二,对自己学习状况的反思;层次三,对灵活运用能力的综合检验。层层递进,与教学目标交相辉映,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成长体系。
【《文件操作》说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