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实践报告六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会实践报告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临终关怀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行业,起步较晚,公众认知度、关注度较低。在调查过程中,我切身了解到了大众对于这个行业的无知、临终关怀医院面临的客观困难以及临终关怀行业工作者内心的矛盾。但在生命的灰色背后,我同样看到了医院里乐观的老人,真诚工作服务的医护人员的心以及临终关怀行业正逐渐走入大众的一步又一步。本次调查以西宁市城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专科为地点,希望以此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行业并给予关注,使“优老优死”同“优生优育”一样为人们所重视。
关键词:
临终关怀、优老优死、生命、尊严
一、研究的背景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处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候,生命对于我们就像是刚刚开放的花朵,那样清新,充满活力。然而,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生命将走到尽头的老人,他们由于各种原因,进入临终关怀医院,走过他们人生中最后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肯定不同于我们,那是怎样的色彩和场景呢?
关于临终关怀大学生了解不多,正因为这样,它给我们带来许多疑问。此次调查活动通过利用互联网、查阅书籍、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和采访等多种形式,选择并走进了一所临终关怀服务站——西宁市城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了解了西宁市临终关怀工作状况。
诚然,这个课题对于我有些许生命的灰色,但临终关怀医院里的每一个人无不震撼着我,医护人员那种对工作岗位的深深热爱,高龄老人走到人生边上的那种乐观豁达…一个月下来,我对于生命、亲情、家人等等问题有了更深层次、更新的认识。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中国大多数学生来说,“临终关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而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临终关怀的完善与否标志着一个民族关于生命的文化是否已经上升到了这样的高度:关注临终弱势群体的高度。对于我国来说,也是是否将人口政策从“优生优育”扩展到“优老优死”的选择。
毕淑敏的短篇《预约死亡》带给了我情感共鸣和震动,西宁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中生在临终关怀医院做志愿者的笔记同样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经历另我心生好奇。生命的尽头是怎样的状态?临终关怀医院的老人们每天的日子是怎样的?社会、家人、政府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西宁市的临终关怀状况如何等等。
或许这个课题对于现在年轻的我来说有一些沉重,有很多生命的灰色。但正是这些疑问,促使我们想走近临终关怀医院,了解临终关怀的现在和未来。同时,更重要的,我努力用青春的眼睛观察生命的尽头,可能带给我的会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关于生命、亲情、家人等等。
三、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资料
20xx年1月,首先借助互联网、书籍等方法查阅资料,大体了解北京市临终关怀状况。
2、问卷调查
在西宁市城北区、城东区、城西区等区的工厂、建筑工地和餐厅等地方,向制造工人、建筑工人、餐厅服务员、厨师等外来务工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将试卷回收后进行系统地统计,收到有效问卷50份,制成清晰的统计图。
3、前往临终关怀医院进行志愿服务
20xx年1月和2月,多次在西宁市城西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志愿服务,与老人、家属、工作人员交谈,深入地了解该地临终关怀状况及老人生活状况。
四、研究的初步结果
(一)调查问卷结果
1.普通民众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较低
(1)在被调查者中,60%的受访者表示对临终关怀不是很清楚,15%的人表示对其有一点了解,有20%的人对其完全不了解,只有5%的人对临终关怀很了解。
(2)在这些了解或稍微了解一点临终关怀的人中,有22%的人是通过电视宣传了解的,有12%的人是通过网络查询了解的,34%的人通过朋友介绍了解,还有32%的人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到临终关怀。
(3)84%的受访者不知道西宁市哪里有临终关怀医院,仅有16%的人知道西宁有哪些临终关怀医院或哪些医院里设有临终关怀病房。
(4)对于西宁市临终关怀每日的价格,仅有6%的受访者清楚,而94%的人则表示不清楚,当被问及可以接受的价格时,约有80%的人认为应在100元以下,其中认为50~80元内合理的人较多,也有少数人认为应进行免费服务。另有约10%的人表示价钱可以超过200元甚至达到每日500元,另有10%的人表示对此不清楚。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普通民众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少,认知度较低。
2. 普通民众对于临终关怀并不是很接受
在调查过程中,有24%的人表示会将家中年迈的老人送往临终关怀医院,而有76%的人表示不会将家中年迈的老人送往临终关怀医院。
(二)临终关怀工作现状
首先,新的行业,起步较晚
临终关怀起源于西方,是个新兴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临终关怀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存在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建有临终关怀机构。但在我国,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还寥寥无几。1988年7月15日,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与天津医学院院长吴咸中教授以及崔以泰副院长合作,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92年,北京市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不超过120家。
我认为,这也是造成临终关怀在普通民众中认知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普通民众对临终关怀的认可程度低
人们对临终关怀的认可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的子女,忽视老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老人临终时,特别渴望亲情,渴望身体抚摸,拥抱、握握手、贴贴脸颊,都能给老人莫大的安慰。可是很多家属忽视了这一点。
由这里,我想到临终关怀对老人们的意义便是安慰。而临终关怀原因也在于人们对死亡有恐惧,有强烈孤独感,这时便需要安慰,但许多子女忽视了这种安慰。
与此同时,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影响了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在武昌民福老年病医院,很多病人家属同意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却不愿在临终关怀治疗协议书上签字。人们拒绝接受“临终”一词。有的家属说:“临终?这不是没有希望了吗?”临终,令人们感到残酷。
我国古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让老人接受临终关怀,会不会背上不孝之名?因此,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是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临终关怀并不很被接受的原因。
第三,缺少专业的护理人员
临终关怀的护理重点,不再是生理上的,而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学习和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于对临终病人的全身心护理上。同时,当护士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仅仅有同情心是不够的,丧亲抚慰同样需要专业技巧。
同时在我第一次前往城西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不只一次被问及是否是来应聘的,因
为他们特别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同时,在与该地医护人员的对话中,我得知该院有二十多位老人,有大夫三名,护士六人,护工十五六人,平均每位老人不能保证配给一名护工。
而据我所知,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或医护学校里,没有专门的临终关怀专业。
第四,政府支持、公众关注少
在组员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仅发现浙江义鸟市关怀护理医院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指定为享受公费医疗的定点单位之一。其余临终关怀医院均没有得到政府支持,这与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公众认知度低有关系。
第五,医疗资金投入不足
我在那里得知,该服务站目前经费全部来源于老人的医药费,经费不足给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临终环境、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志愿活动体会
1、对临终关怀院客观条件的整体认识
首先,基础设施和设备不足。无论是生活设施还是医疗设施都显得很简陋。院子里放着半坏掉的老式洗衣机,卫生间的便池也是残破的。水龙头是最简易的,没有洗脸池,只有一个很大的水泥池,涮墩布,洗手都用这一个。床只是铁架床,这对于老人来说也许很不舒适。从病房到医生办公室,一切设施都尽显简单,甚至简陋,即使与一般医院的病房比,也简陋的很。医疗设施方面,我拍下了照片,几只滴瓶,一瓶碘酒,棉签,几个老旧破损的器械柜,这就是医疗间。也许别的放医疗用品的地方我没有看到,但这一间看到的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2、对临终关怀院人文关怀的主观感受
在多次志愿活动中,我都觉的这个地方很安静,气氛很温馨。的确,我询问的几个老人都表示这里的环境以及服务都不错,伙食也挺好。只是第二次去时正遇上了一位老人去世。当时心情很沉重,也很震撼。
我想到在这里常常能面对这些生离死别,医生护士护工会习惯面对一个人的死亡,甚至在听到又一位老人去世时,大家都没有什么过于强烈的反应,还是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这让我不由感慨许多。不仅为这么一个特殊的场所,为这些特殊职业所面临的心理观念上的挑战而心疼,也为人的淡淡离去而莫名哀伤,不知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有多少分量,是否当我们离去时,也仅是留得几个亲近的人恸哭一阵,而更多身边来来往往的人,不过是付之一叹,无关痛痒罢了。在临终关怀医院,我想不仅能让我为其做的更多,也能让我思索更多。
3、自己想到的和得到的
每次在志愿服务中,心情都很复杂。一方面,我同情那里的老人,不,绝不仅仅是同情,很多时候我们抱着尊重的态度和他们交流。我走在医院走廊中,总有老人们主动和我打招呼,请我去他们屋里坐坐,进了屋,在我看来可能就是一两句话的事儿,他们不厌其烦地说很多遍,我明白,那里的老人们最需要的,是倾听,是倾诉;但另一方面,当得知老人们的家属每隔一两星期就会前去探望一次时,我又从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同我想象的不同,临终关怀医院中的老人并不都是被儿女所忽视的,医院里也有定期的娱乐活动,那里的老人们脸上也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同朝阳一样灿烂,与夕阳同样美好,在我探求生命的尽头的样子时,我看到了那种释然。这可能是本课题最大的意义所在。
(四)中西方临终关怀工作差异
1、社会民众的认可度不同
1998年,协和、同济等医院的一批医护人员,专门赴京参加了澳大利亚专家举办的临终关怀培训,民福医院的王志传护士长就是其中之一。从北京培训回来后,院里就开设了临终关怀病区,1999年接待的病人有100例左右。看到发展势头比较好,当时院里萌发了挂“临终关怀医院”牌子的想法。
但是,随后几年临终关怀病人的锐减,使得医院打消了这个念头。今年1—8月民福医院只接待了40多例临终关怀的病人。
据了解,临终关怀在其他地方也遭到冷遇。深圳市福利中心康复医院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宁养院也遭遇过无人问津的尴尬。北京松堂医院在过去的10多年中曾7次搬家,也显示出人们对临终关怀的不理解。
2、政府的关注程度不同
在调查过程中,想查找一些我国关于临终关怀的政府所下达的文件十分困难,可说政府还没有把临终关怀列入工作重点。没有政府的支持,也就没有经济支撑,导致临终关怀医院的设备、设施完善的很少。而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医护人员也很少,主要因为收入不多。而美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临终关怀医疗费用就已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体系中;德国外科学会最近在其年会上公布了临终病人医疗护理准则草案。
五、结论和建议
1、加强宣传,使全社会都能认识、解和支持临终关怀事业。
2、加强培训,使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
3、卫生资源合理分配,临终关怀治疗费用一般是常规医院常规治疗费用的1/3。
4、深化改革开放,鼓励兴办多种经济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
5、严格区分临终关怀与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