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通用3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审美情操、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十分必要。从创新音乐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五点建议和认识。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思考
音乐作为素质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获得广大家长和教师的青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笔者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更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新时期音乐教学的方法,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心理享受。
一、让学生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
学生只有理解音乐课堂的教学目的,感受到音乐课堂所传递的魅力。用积极的心态和学习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才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意愿,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之中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鼓励学生对音乐发表意见,讲自己身边学习音乐的事故,让每一位学生在音乐之中都能找到闪光点。要鼓励他们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理解,使他们学习音乐但不局限于思维的束缚,学习技巧但不局限于音乐的技法,能够在音乐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用音乐提升意志品格,领略音乐作品的情感世界,在创新之中提升情感、丰富知识、活跃思维。
二、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语言,是作者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音乐家的情感在其中,这种情感体现在音乐的歌词、旋律、节奏等,刻印了作品创作的时代特色。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音乐歌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经历等等,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的创作环境,把握音乐的感知力和感染力,诠释音乐的内在含义。要教会学生进入作品环境,读懂读透歌词中的语言,把握正确的音乐旋律,掌握音乐中独特的情感,把对歌曲的理解融入其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三、为学生创设多媒体音乐环境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时候,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把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相融合,能够创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音乐情境,使学生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充分调动,活跃教学的气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往往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有些难读的音乐符号理解比较难,机械式的记忆方式缺乏情感的沟通,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透彻,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歌曲的教唱方式,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影的环境中学习,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学唱,让生活、唱歌、情感融为一体,触碰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唱的效率。同时,小学音乐课中抽象的乐理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对音乐的概念理解不够,更深入学习音乐的节奏、高低音等更困难。多媒体能够让复杂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转化为更直观的具体事物,在学习中同步播放歌曲的节奏片段,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自然提高了。
四、为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小学生在小学校园学习阶段年龄跨度较大,教师可以选择分层次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教学,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任务。如小学阶段1~2年级属于低年龄阶段,教学应主要以感知音乐节拍为主,以知晓节奏为学习入口,把握简单快乐的音乐节奏,使内心深处与音乐旋律相融合,在简单的歌曲旋律中激发兴趣。3~4中年级阶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寻找学生喜爱的乐器,增强感知乐器的能力,在教学中把握发音、掌握旋律、吐字清晰等,在音乐实践之中提升音乐的学唱能力。另外,5~6高年级阶段教学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价值,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把握作品传递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激发学生对艺术的追求,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五、为学生布置音乐课作业
作业是巩固提高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小学音乐课作为基础课程,也应为学生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课后练习,课前主动查阅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课堂的作业形式并不固定,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安排布置,如果是音乐欣赏课,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查阅作者的生平简历以及音乐背景有关的文化知识。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学习和欣赏音乐作品。例如,在课堂上学过歌曲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在家人面前演出,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激发。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应突出学生享受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学懂音乐的发声技巧,让全班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通过音乐激发情感,形成健康的性格,为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佳.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戏剧之家,2015,(11):204
【摘要】
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也研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育宗旨应该改变学生中存在的音乐等于唱歌、演奏、作曲的狭隘观念,重新认识音乐学习的文化属性。并且,学生关于音乐学习的考核,也应该有相应的改善。
【关键词】
音乐;文化;教育
音乐人类学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看待的。音乐其实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音乐民族学或民族音乐学。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比较音乐学”,完成这一学科名称的更换主要是荷兰的音乐学家孔斯特。美国在音乐人类学的发展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胡德提出了“双重音乐能力”的观念,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被视为该学科的经典之作,当代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大到人类所有社会的音乐文化,具有明显的文化多元的世界观。
一、从人类学看音乐文化
音乐和文化并不是新名词,但是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来研究、探讨和认识却是近五十年以来的论题,是人类音乐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促使这个思想或观念转折的动力并不是来自音乐领域本身,而是人类学。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音乐,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音乐,那都是因为不同的社会时空和传统经纬中的不同文化所致。
音乐人类学学科建立之初,音乐文化的研究受到了人文学科的影响,如人类学、民族学、民族音乐学、古典进化论、比较音乐学、文化相对主义、田野工作和参与者观察、文化区域和音乐文化、传播主义、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心理人类学、行为主义、文化变迁、文化生态学、新进化主义、都市人类学、认知人类学、象征人类学、演奏经验及交流、反思论的人类学,此时,音乐成了文化。音乐与文化合为一个词语成为“音乐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而事实上是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或者更严格地说是“回归自我”的过程。虽然“音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出现只有半个多世纪,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中国音乐源远流长的历史性,形成了无比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们为音乐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给养。时至今日,通过存活的传统音乐,我们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穿越数千年历史传递给我们的所有关于音乐的信息,仍然那样富于活力、息息相通、连绵不断。沉潜久远的中国音乐,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蕴藏着丰厚的音乐资源、繁复的题材、多样的风格,犹如千百年来堆积而成的无际矿藏,供世人开采挖掘,进发出璀璨的音乐之光。我国音乐一方面贪婪地吸取着一切可触及的外国音乐,一方面又显示出自身磅礴的气势,体现了中国音乐的巨大融合性。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音乐和世界各国音乐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始终不曾止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和融合将会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广泛,这不仅是历史潮流的推动,也是顺应时代的大势所趋。
二、从人类学看音乐教育
当今的音乐人类学采用当代人类学的视角,其研究对象包含从人类生涯开端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人类社会的音乐行为。将音乐教育与人类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这种人类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相交融的一种文化。
英国民族音乐学界的泰斗,已故的约翰﹒布莱金倡导了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音乐教育这种新概念。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他们在比较音乐学、音乐民族学、音乐人类学以及国际比较音乐教育等领域学术研究的历史,至少包含了上千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对世界上非西方音乐所进行的严肃认真的研究所产生的成果,揭示了人类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促进了发达国家音乐教育中欧洲音乐中心主义观念的改变,使音乐教育从单一音乐视野转向全球多元文化音乐的视野。其次,国外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人类学的背景中不断发展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如美国黑人音乐、爵士音乐等,他们还不断加强世界文化意识,积极学习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为美国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许多新的音乐教育领域。另外,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因此,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民俗民间音乐引进并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让当代青少年学生更为全面、更为直接地接触中国社会音乐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社会音乐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弘扬和发展社会音乐文化,更快地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经过走访和调研,我发现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采取的是传统的、固定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单一、呆板,学生对教学内容陌生、不喜欢。而社会音乐文化却是一种音乐现象和文化精神的综合体,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变化,这种变化必然要在音乐教育中产生映射。这就说明,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二者的协同发展,才能使社会音乐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只有改革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才能使音乐教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柯达伊说过: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如果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去追求有机、发展的音乐文化,就必须通过教育,使其为全民所有。只有首先让儿童生活在音乐的母语环境中,才能使儿童深切地感受到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情感。民族音乐保留在音乐课堂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基础,它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是长久的、永恒的。特别是我国优秀的民歌民乐,体现着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是我国社会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才能体现音乐教育的民族性。音乐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兴趣的形成与人的认识发展、与社会音乐环境有密切关系。可见,净化中小学校园音乐文化环境,创造民族音乐学习氛围,大力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兴趣,是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可行之举。这种社会音乐的环境主要还得靠中小学音乐教育者来改变。如果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歌曲保留在中小学音乐课堂,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既能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又能陶冶情操;既培养了他们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不仅体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传承了我国社会音乐文化。
那么,除了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音乐以外,流行音乐也是当今社会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流行音乐中有不少优秀的进步的音乐作品,是可以适当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很多流行的公益性的歌曲内容就非常健康,这些流行歌曲为公益行动、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服务,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以社会公德观念为根本,立足于使更多的公民树立健康文明的行为规范。它们主要以宣传关爱他人、渴望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环境,提倡文明公德等社会公益性内容为主,不以牟利为目的。因此,适当地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流行歌曲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极其有帮助的。
我们再次审视音乐人类学中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其实无论是哪方面,它们的动态和走势的舵就掌握在人们自己的手中。要想将音乐真正融合在人们的生活和教育里面,我们就必须知道我们真正要的人类文化是什么,只有这要,音乐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生活中的美好。
【参考文献】
管建华,编译、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