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导语:大学生创业是一件热血沸腾的事,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最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我国民族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民族高校创业教育机构设置实践
目前民族高校创业教育机构设置有着自身的特色,以中央直属五所典型民族高校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创业教育机构归口为学校就业部门,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在2007年将创业教育机构设置归属到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直接受中央民族大学就业工作处领导,其中活动部主要负责校内就业创业活动。第二类创业教育独立为学校的教辅部门,例如中南民族大学2005年将创业教育机构即创新创业中心直接归校委指导,下辖办公室、科技管理部、实验室等,主要负责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北方民族大学2011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直接独立为教辅机构归校委管理,下设的部门有办公室、创业部、创新部、竞赛部、教学部、研发部等,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活动。第三类创业教育机构归口为教务处部门,例如西南民族大学创业教育功能直接归口到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主要是负责创业竞赛活动;西北民族大学的创业教育于2013年下设到教务处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成立了创业教育教研室,其成员主要以管理学院教师兼任,目前主要职责是负责创业培训。
(二)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民族高校的创业课程注重使用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市场调研、创业竞赛等多种教学手段。课程设计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竞赛为主要特色。强调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方面,五所直属民族高校对该项目积极支持,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创业训练方面,2012年中央民族大学已立项创新训练项目10项;2012年西南民族大学已立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60项,创业训练项目10项;西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中南民族大学较早开展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截止2011年已取得斐然成果,本科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16项,学生科研实现立项255项,发表文章58篇,获国家专利11项;北方民族大学自2011-2012年启动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来,两年间共立项1669项。在创业竞赛方面,五所直属民族高校也取得较好的成效。2009年中南民族大学举办了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设计大赛,倡导参赛学生计划在大学毕业后五年内进行“自我雇佣型”的创业;西北民族大学从2009年以来连续四届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了首届“淘金计划”创业营销实战大赛,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从2011年以来,北方民族大学共承办全国性学科竞赛宁夏赛区大赛5项,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100多项;2012年西南民族大学以教务处牵头,各教学单位积极推进2012年度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类项目的开展。总之,创业竞赛的开展不仅是对创业训练项目的检验,更丰富了创业教育的内涵。
(三)创新创业平台的实践探索
在为民族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的实践探索方面,五所直属民族高校创业平台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散式平台,依托各教学单位实验室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支撑;二是专业式平台,专门成立创新创业实验中心来支撑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三是复合型平台,既充分利用各教学单位的科研平台,又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中心的独有实践平台。分散式平台方面,主要以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为典型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主要以各类教学实践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创新实验室作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活动研究和实践的支撑平台,各单位面向各院专业学生承担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任务,并委派专人负责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专业式平台方面,主要以中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由创新创业中心根据各系专业特色建成的开放性实验室,以学科为基础组建了创业创新团队、电子设计创新团队、机器人创新团队等;项目组合实行自主化,由创新创业中心集中管理,学生自主研发;构建孵化基地,2012年北方民族大学建立创业孵化园区,目前已进驻由民族大学生自主创办的企业20多家,年营业额达到1500万元左右。复合式平台方面,以西北民族大学创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为典型代表。充分利用教学单位与实践创新中心的资源互补,实行“一纵一横”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即由学生聘请学院专业教师指导,充分利用各学院已有的科研和实践资源,通过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工作室进行项目培育,有效做到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
二、民族大学创业教育发展问题透视
(一)未能有效把握创业教育的功能要求
创业教育重在“教育”,而非“创业”,创业更多是一种切实的商业行为,而创业教育的本质在培养高校毕业生独立自主的创业创新能力。有些民族高校领导和专业教师过分夸大创业的难度,认为创业风险大,忽略了创业教育的普遍性,即面向民族高校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过分夸大大学生的个性化创业行为;其次,有些民族高校把创业教育归口到就业上,把学生就业渠道仅仅局限于公务员、考研方面,忽视了更多民族大学生对于提升自身创造能力的需求。这种未能有效把握创业教育深刻内涵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使得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概念区分不清,最终创业教育课程敷衍了事,很难起到实际的效果。
(二)创业教育理论味十足,缺乏可实践性
从各民族大学课程教育开展的实践来看,创业教育中《创业基础》、《市场分析与创业机会识别》等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老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模式与其他课程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毕业生接受了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如何能够适应社会值得商榷。并且,大部分老师属于科研型人才而非实践型人才,因此无法真正向学生传授市场或职场上真实的实践经验,最终未能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就业、创业提供正确的指导。目前创业教育竞赛在各民族高校进行得如火如荼,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虽然这种创业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创业训练的机会,但离真正创业计划的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学生拥有专利和科研成果,但科研成果的实践转换率无人考核,最终学生参加创业竞赛的目的只是拿到某个名次或奖项,创业竞赛流于形式。
(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实战能力欠缺
目前各民族高校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例如在西北民族大学创业教育自2012年成立以来,仅有2名兼职老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而且这2名老师之前也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只是在教学计划的要求之下临时受命,从事创业教育的学习以及研究。在中国创业教育课程开展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民族高校未在教学计划改革中将培养一大批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到日程,使得教师对于课程的把握也大都参照自身课程的授课经验,不能够深入领会课程的内容实质,最终创业教育课程发挥不出其独特价值。
(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未能有效融合
在我国民族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培养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不断调整,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的融合没有得到重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中央民族大学还是其他民族高校依然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这些问题成为影响民族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短板。事实上,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起点,在创业教育中深入融合专业教育的理念是创业教育需把握的重要原则。创业教育离开了专业教育,只能是属于毫无创新的“练摊”模式,专业教育脱离创业教育又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
(五)缺乏创业教育的环境及氛围我国缺乏创业理念的大氛围,社会大众以及高校学生对创业的激情不够。很多人即便有创业的念头,也在别人不断的“良言相劝”中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特别在民族高校更为明显,即便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创业过程中的隐形政策风险阻遏,明显地降低了民族大学生创业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