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1-08-31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校 网络道德教育 虚拟 现实

  论文摘要: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虽然网络道德教育已备受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的效果却不尽理想。

  综观近年来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看,虽然近年来关于网络道德的伦理学研究和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被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所采纳,这不利于网络道德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其二,从研究重点来看,大多数研究者把研究重点集中在了实践或操作层面,如改变某类学生某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等,因而就事论事的研究较多,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理论或成型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特别是对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基础问题研究不够充分,限制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三,从研究者来看,研究者大多数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虽然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会颇深,但由于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研究水平不高。其四,从研究的实际效果看,虽然众多的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但由于上述原因,多数研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据此,笔者认为,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是找到合理的切入点,这一切入点应当既可以解决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又能充分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合力。所以,研究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应当在分析与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界定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教育—它们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影响到整个研究的具体走向。而后,根据整个网络道德教育实效不理想的状况,澄清网络道德教育是“虚拟”社会中的道德教育还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教育,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为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要从“虚拟”走向“现实”。最后,对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对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教育的界定

  目前的网络道德教育存在基本概念厘定不清的问题:研究时或是对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教育不加界定,直接进入研究主题,或是从不同的教育层面和教育类型出发,提出不同的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教育概念。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缺少共同的研究语言和统一的研究范畴,很难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系统研究。笔者以为,要明确界定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教育,就要阐明道德与网络道德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关系。

  道德与网络道德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网络道德隶属道德的范畴,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道德的本质属性与一般特征。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道”的语义学含义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规范”“规矩”;“德”,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引申为一个人内心的品质、自我觉悟。“道”是“德”的前提,没有“人所共有”的规范、规则,就不可能有对规范、规则的内心感悟;而“德”是“道”的归宿,规范、规则只有通过“有得于心”才能被接受,并发挥规范人生行为的作用,那些不能被接受的“道”是没有意义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网络道德是调整在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环境中,以及由网络而引发的一系列现实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网络道”与“网络德”也具有一般意义上“道”与“德”的关系。道德不能与人类社会相脱离,网络道德作为道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不能与人类社会相脱离。网络道德不仅应当是调整网络社会中人们行为的规范,而且应当是调整由网络所引发的现实社会环境中人们行为的规范。

  教育与道德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事实上,教育就是一种道德实践。道德教育是指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一种规范化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最终能够适应其所生活的社会。网络道德教育隶属道德教育的范畴。如果说道德教育针对的是一般的社会领域,那么网络道德教育针对的就是网络及其与之相关的社会领域。网络道德教育是指在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环境中,以及由网络而引发的一系列现实社会环境中,养成人们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同样需要通过促进学生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发展使之最终能够适应网络及其与之相关的社会领域。具体地说,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以传授“网络道”为主要内容,以把“网络道”内化为网络个体的“网络德”为主要目标的。

  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原因分析

  本文中,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有两层含义:其一,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从“虚拟”走向“现实”;其二,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必须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虚拟”走向“现实”。

  (一)“虚拟”只能是“现实”中的“虚拟”

  有人认为,网络道德是由网络引发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是网络道德产生的载体。同时,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是虚拟空间、概念空间、符号空间而不是物质空间,因此,网络道德是“虚拟”的道德,它与“现实”的道德相对立。那么,何为“现实”呢?一般来讲,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评价事物是否现实:一是事物是否客观存在;二是事物是否合乎客观情况。不同的字典对“虚拟”有不同的解释。拉郎德的《哲学词典》关于“虚拟”的定义是:“……虚拟即是在一个对象中预先确定的东西,它自身内部具备了一切可以使之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虽然从外部看不到这些条件……”;《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对“虚拟的”一词的解释是:“实质上的,但尚未在名义上或正式获得承认;在计算机技术中虚拟存储器、虚拟服务器和企业管理中的虚拟组织等词汇中,“虚拟的”意味着虽然是无形或非正式的,但在功能上相当于……。从这几种关于“虚拟”的解释中可以得出:“虚拟”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或名义上承认它的存在;’’虚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功能已得到人们的认可;’’虚拟”因其“内部具备了一切可以使之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仔细研究“虚拟”与“现实”的词意,不难发现“虚拟”是“现实”的一部分,是统一于“现实”的,也即“虚拟”只能是“现实”中的“虚拟”。

  (二)网络道粗是“现实”中发展起来的道德形式

  首先,网络社会和网络道德诞生于人类对科技的不断追求。网络社会和网络道德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其创造者的特征—来自于“现实”。可以说,现实生活状况是网络个体网络行为的基础。因此,网络道德问题不是单纯的“虚拟”道德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道德问题,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紧密相关。据此,网络道德教育要从“现实”入手。

  (三)网络道德失范是现实道德教育问题的网络体现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网络社会的快速变化,这一变化速度远远超过网络伦理的发展速度,由此引发了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空位状态。衡量网络道德失范的尺度是现实社会的规范,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网络个体的网络行为偏离或违背了现实社会规范,这也体现了网络道德的现实性色彩。网络本身没有罪过,网络道德失范的罪魁祸首不是网络。网络道德失范的实质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缺少规范的公共场所,在这样的公共场所人们易产生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在精神空虚和压抑的情况下,某些人将网络视作逃遁现实世界的惟一“精神家园”,在网络空间中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因此,既然网络道德失范源于现实问题,那么解决网络道德失范也应该从源头—“现实”入手。

  (四)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首先,学校道德教育不仅具有培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成员的作用,而且具有规约社会道德的功能。家庭和社会处于一种相对分散的状态,很难改变目前网络道德混乱的现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活动,不断规约学生网络道德的发展。其次,大部分青少年是在13~16岁时首次接触网络,这也是青少年学生上网的重要时期。在该阶段,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虽然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但无疑学校应对学生网络道德做出更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