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毕业论文

时间:2021-08-31

公共设施毕业论文

  公共设施是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小编整理的关于公共设施的论文,供参考!

  基于社会交往需求的户外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一户外公共设施设计概述

户外公共设施的概念

  公共设施,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提供为满足人的公共需求而设置于公共环境中供人使用或享用的公共设备或建筑。当然,本文研究的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室外的空间。户外空间里的设施与室内设施有相同之处,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之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无论室内或户外的公共设施都在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让公共环境中的人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同点则体现在室内公共空间包括企业等上班地方提供以及商业区域中商家提供,相较于户外公共空间来说它又具有一定的小范围私有性。户外公共空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地方,也就是说是大家 (包括本地人和外来游客) 共同享用的财产,虽然人人都有权使用,但是谁都不能占有。

户外公共设施的功能

  处于户外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设施不仅要满足其功能性,还要激发、促进城市形态发展。首先,户外公共设施设计不仅仅只考虑设计单一的产品,它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是清楚地了解使用者在公共空间的基本需求及设施在环境中的作用。户外的公共空间环境与室内环境不同,人们的各种不同活动行为促使设施应于周遭环境相适应,无论是从造型、选材、色彩还是空间需求来说,还应该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考虑社会发展和宣传甚至教育的作用。其次,设计设施的时候除了考虑其使用功能外,还要考虑给使用者带来美的享受。这就要弄清楚设施造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象征意义。再次,公共设施的设计还要考虑保护功能,主要包含对使用者的保护,如上下楼梯时设置扶栏,湖边设置护柱、公园摆放座椅、马路设置信号灯等。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不论是公园还是街边设置的垃圾桶,使用功能得到满足时,外观的设计要求需融入周围环境并不影响美观。最后,如今的公共设施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功能,开始了一物多用的价值形态体现,集多功能于一体,如广场售货亭旁边一定会提供人们休息的座椅、垃圾箱等;垃圾箱下面供人们扔垃圾,上面则会提供吸烟人士灭烟的烟灰皿;路灯在提供照明的同时,加上了可广播的音箱等。(3) 户外公共设施的基本要求与特点

  公共设施连接着人与自然,并在人与空间环境关系中起着协调作用。因此它的设计内容既要包括它的第一视觉效果,即其造型、色彩搭配、体量大小、与周遭环境是否协调。还要拥有内涵,换句话说,公共设施设计需考虑文化价值的体现、使用形式的实用性及灵活性、不同的区域或民族的地方特色体现。作为户外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公共设施设计特点可归纳为:公众化、安全性、美化性、坚固性、耐候性、实用性、舒适性和醒目化。

公共环境中的社会交往

马斯洛社交需求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认为人的需求能够决定人的交往动机,被称作"需要层次理论",又称“激发动机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阶段,从低到高分别是:①生理需求②安全需求③社交需求④尊重需求⑤自我实现需求。只有低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有可能渴望较高一级需求,随着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的需求也就逐层上升。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生理需求就是人们本能对吃饭、喝水、睡觉、住宅等的需求。当这些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人的生存就会被威胁。换句话说,生理需求是最强烈且不能避免的最底层的需求,也是人们行动发展的基础。安全需求意味着生活稳定、人身安全有保障、可以免于灾难等。安全需求的提出是以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每个人都会有对安全感的渴望。缺少安全环境的保障,人处于这种环境中就会不安、焦虑,无法正常生活。就像战争时代的人们,他们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时候,是不会有安全需求。只有当他们认为自己能够不在动荡中流离失所,在安稳的环境中能够衣食无忧地生活之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社会生活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人就会渴望与他人交流,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关爱,这时社交需求应运而生。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和爱的需求,是指个人希望得到身边朋友、同事、亲属以及集体的关心爱护与理解,是对友情、亲情、爱情、理解、温暖的需求,是期望在与人的交流中得到理解、尊重以及得到对方的回应与评价。社交需求的影响要素比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更为复杂,它与每个不同个体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行为习惯、性格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求没有一个确切的度量方式,是在生活日积月累中产生的,比较难以察觉。尊重需求可分为自尊、他人尊重和权力欲望三个方面,包括自我尊重、他人评价以及相互尊重。尊重的需求很难达到完全的满足,但是基本的满足就可以对个人产生推进力。最高等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拥有这种需求的人渴望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希望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人,渴望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就。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意味着他们在不断努力地热爱生活和体验生活。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个人空间是人心理上所需求的根据人的移动范围状态而不断迁移的空间领域的最小化。个人空间领域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适当距离,从而使个人心理上的“完整性”不被侵犯,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最优化。人类有相互在空间上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理需求,因此,个人空间也被叫作“身体缓冲区”。

  当感觉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人们会下意识做出一些保护性反应,类似于用某些眼神、肢体语言或个人物品占有位置。这种保护反应常常是互相的。要想营创一个有效的个人空间,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空间范围,并且范围的尺度大小、特征决定了空间的性质。这里需考虑的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生活背景等。比如女性的个人空间会比男性的个人空间小;儿童间的空间接近距离也会比较小;老年人的个人空间也会呈缩小的状态。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研究人际交往中人际距离的选择规律,发现交往意义不同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的人际距离范围也会不同,他称之为“人际距离带”,并将其划分成四种类型:①亲密带,通常是情侣、角斗、抚慰、护理等交往选择的距离,距离在0~0.5m之间,是一种表达亲切、温柔等强烈感情的距离。②个人距离带,是亲朋好友间交往选择的距离,相距0.5~1.25m之间。③社会带,是不曾相识或一般相识性质的交往关系,当人们缺乏亲切关系时,自然会选择社会距离带,相距1.25~3.50m之间。④公共带,是一种单向交流的距离,主要代表非正式的或者素昧平生的交往所选择的距离,或者人们只愿意旁观,无意愿参与的场所,距离为3.50~7.50m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