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放飞学生的智慧学科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创新的精神去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 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
“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阅读教学就应当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个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注意发展个人的主动性、独创性和责任感。作为一个主体,如果在小学阶段培养他们的选择意识和初步的选择能力,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将有利于他们未来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精彩的马戏》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各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使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我先提问:“你看过马戏表演吗?说说印象中最精彩的马戏。”接着,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记号划出课文里介绍的几个精彩马戏。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到一种愉悦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再问:“课文中具体向我们介绍了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那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项表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合作伙伴自行研究,通过一起读、划、议,悟出马戏表演精彩之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确立自己适合的目标,选择表达对词句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扮演马戏团的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喜爱的马戏表演,教师同时运用多媒体配上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学生就再一次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语言,通过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展开生动形象的描述。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多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自行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定能让学生在多途径的选择中学得更主动、更快乐!
二、科学引导,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应启发学生去积极地乃至独立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作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实践,进行主动探求,真正学会读书和思考。
《翠鸟》一课第三、四节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因此,我将“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敏捷?”作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开阔起来。而第二节的学习,我是安排学生自读自悟:你能读懂什么?发现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学生读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说明翠鸟身上的`颜色很鲜艳;“绣满”看出翠鸟头上翠绿色的花纹很多;写翠鸟颜色的鲜艳是按头上、背上、腹部的顺序来写的;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把翠鸟“头上的羽毛”比作“橄榄色的头巾”,把“背上的羽毛”比作“浅绿色的外衣”,把“腹部的羽毛”比作“赤褐色的衬衫”;作者把翠鸟当作人来写,因为只有人才有“头巾”、“外衣”、和“衬衫”;我从这里体会到作者很喜爱翠鸟,把翠鸟当成了朋友。通过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地畅谈自己的感悟,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把喜欢翠鸟的感情朗读出来了。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一些点拨、鼓励,主要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探究,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正确、科学的引导,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求,以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并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得有味。
三、放手让学生在“整合”学习中发展、提升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如在古诗两首《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中,一开始就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手头工具书说说大概意思,再请学生思考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之处。这样,从整合入手,铺垫史实背景,奠定两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当他们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同时,让学生参读《示儿》,进一步深化感悟。陆游的两首诗,从时空的比照上,产生另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权贵寻欢实为遗民苦盼之因,交替互读这两首古诗,感受作者那颗忧国忧民之心。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让学生畅谈体会。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有没有抗金将领站出来?齐读岳飞的《满江红》。通过“整合”学习,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能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感悟到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放教材,努力使自己的课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才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拓展途径。
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利用思维空间创设情景,诱导和激励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情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车夫、女佣阿三等受到过鲁迅先生帮助的人碰在一起,他们会说些什么呢?《鸟的天堂》一课中,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飞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们是一只只画眉鸟,你们会怎样歌唱?请学生写歌词并演唱出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并处于无限兴奋的状态之中,俨然是一个个的作词、作曲家,他们借用、模仿、创造,使思维和语言得到了高度的锤炼,有效地激发了再造想象、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使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落到了实处。很多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意犹未尽,因此让学生续编故事无疑也是有效的途径。如学了《坐井观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问学生:“青蛙跳出井口了吗?又会发生什么事?”《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有没有被狼吃了?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并滔滔不绝。
总之,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师只有在教学上多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把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学生自主探究的场所,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育,个性得到张扬。
【语文教学放飞学生的智慧学科论文】相关文章:
4.大学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