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性特色论文

时间:2021-08-31

《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性特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舞台场景、叙事角度四个方面对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剖析该作品神奇的戏剧性特色。

  论文关键词:小说《傲慢与偏见》戏剧性特色四个方面

  小说《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丁(JaneAusten)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通过对婚姻问题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奥斯丁因为长期居住在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的农村,生活圈子十分狭窄,所以她的小说的取材范围较小,她常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但在她熟悉的范围之内,她写得非常精确细致,后人常以她自称其作品为“三寸牙雕”来评价她的作品,可见其观察之敏锐,笔触之细腻。我认为除了其作品的细致之外,奥斯丁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她的绝妙的戏剧力量。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分析该作品的戏剧性特色。

  1.情节结构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讲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某乡镇上某乡绅家的几个女儿的恋爱和结婚。主线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因少年绅士达西的傲慢,对他产生很深的偏见,后来又消除了偏见,和他相爱,成为眷属。小说以伊丽莎白的行动为叙述中心来展开情节,与此成网状的辅助情节线形成平行对照:吉英与彬格莱的相爱与结婚,柯林斯的求婚与夏绿蒂的联姻,伊丽莎白与韦翰的那段短暂的感情纠葛,以及韦翰与丽迪雅的私奔及至最终结合,甚至班纳特先生与太太的婚姻状况都无不与主要情节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或以自身的单薄、苍白丰富反衬了“达伊”主线,或以内在的联系催化了“达伊”主线的进展。这些“插曲”都处在相对固定的空间中的直线时间延伸过程中的某一点。而主要情节的纵向发展无疑也是小说戏剧特征的一个方面。所以《傲慢与偏见》也像戏剧那样,有一个严密的布局,既没有不必要的人物,又没有不必要的情节,整个故事的发展都是环环相扣的。

  小说第一章开始便有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开场白:“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位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随着这句“画外音”刚刚落地,故事的帷幕徐徐拉开,班纳特先生和太太的一段对话把我们带入一个喜剧世界。以班纳特太太处心积虑地嫁出五个女儿开始,整个故事情节围绕着女儿们的婚事而起落曲折地展开。全文开头所埋下的这个“结”成为情节的发生、展开、推向高潮和最终结局的动力。小说的高潮点就在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受挫后所写的辩白信那一刻,它标志了男女主人公相向转化的开始。至此,以往的一切都随着这个高潮发展,继后的又朝着这个结局归宿。达西和伊丽莎白最后结合了,一度破坏了的平衡重新恢复了,“戏”也趋于结局。“这种出乎自然与合乎发展的逻辑性,是戏剧小说情节的真正鲜明的特征”。

  小说中的戏剧性“悬念”叙述使得整个故事如一幕幕的戏剧展开,却毫无现实中的单调与乏味。小说一开始,彬格莱先生租下了尼日裴花园,携同其姐妹和朋友达西来到班纳特一家所在地浪博恩。彬格莱显然爱上了吉英,大家心里唤起了希望。但因班纳特太太操之过急,言谈失体,反而吓退了彬格莱,班纳特一家的第一次希望破灭了;接着,班纳特的表侄柯林斯牧师因要继承班家财产,为了对其一家予以补偿,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转而向邻村的卢卡斯小姐求婚。至此,班纳特太太的全部希望统统落空,又形成了戏剧悬念。正当班纳特一家嫁女前景十分黯淡时,傲慢的贵族青年达西情不自禁向伊丽莎白吐露真情,正式求婚,伊丽莎白出于偏见,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事情似乎到了绝境。然而正是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一事,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会与偏见全部暴露出来,为他们之间消除误会,终于和好,以及彬格莱与吉英的最终结合等一系列事件铺平了道路,促成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以班纳特太太急于嫁女开始,以成功嫁出三个女儿告终,这一结局正与小说那句精彩的开场白遥相呼应,从结构上可谓天衣无缝。最后一章,对各个人物又做了一番交代,颇如戏剧的尾声,大幕徐徐落下。

  2.人物塑造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特色还体现在它的人物塑造上。奥斯丁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有特点。她不喜欢采用铺张的描写性的段落,也不自己出场“插话”或“发议论”,而不是告诉读者人物如何如何,她是把人物推到读者面前,让他们自己表演,就如同导演把人物推上戏剧舞台,让他们自己在观众面前表演一样。小说人物一出场,总是扼要介绍其身份处境,接着立刻使人物进入动作,这很像戏剧中的旁白或是字幕。然后,通过每一次人物的谈话、接触,通过人物的种种细微动作情态与心理,抓住每一个机会让人物自己表现自己,并在相互对比中突出人物各自的本质特征。例如第一章班纳特夫妇间的那段经典对白,把班太太的“智力穷乏,不学无术”和班先生的“喜欢插科打诨,爱挖苦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他们的对话不结束,班太太的愚蠢就不会停止外露,班先生爱揶揄讽刺的性格也就会不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第十八章柯林斯先生巴结、奉承达西的一段动作及谈话和达西对他很轻蔑的态度,将柯林斯愚蠢笨拙、巴结权势的嘴脸和达西高傲但正直的性格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总之,奥斯丁是通过符合角色的自我表现来吸引和打动读者的,无论是活泼调皮、机智幽默的伊丽莎白,还是外表迷人实则浪荡无耻的军官韦翰,或是头脑简单、任性轻浮的丽迪雅,各个人物都在作者设置的舞台上生动地表演起来。

  3.舞台场景

  在《傲慢与偏见》中,场景作为人物活动的基本舞台,被安排得颇具戏剧舞台的特色。这些场景并不像很多优秀的小说那样场面宏大,不断发生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相反,这些场景相当有限,人物活动都集中于几个地点,显得单一不变。事实上小说中所出现的供人物活动的场所只有两种形态:一是室外的花园,二是室内的客厅,一切有人物活动的戏(跳舞、谈话)都集中于此。集中,无疑是戏剧的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叙事作品的戏剧性也体现在叙述中处理时空的集中场景之中。再者为了同一效果,场景的转换也是含糊不清和简捷的。从这家的客厅到那家的花园,谁也说不清班家、卢家和尼日斐的客厅有什么不同,柯林斯家的花园与班纳特家花园又有什么区别。其实场景的含混不清才更能突出人物,背景的淡化才更使情节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奥斯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她并不热衷于叙述或描写景色和环境,也无意通过作品来描绘广阔的社会画面,而只想设置一个能给人物提供活动,建立各种关系的舞台。

  4.叙事角度

  叙事视角是叙述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作者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故事。奥斯丁在叙述情节时,一开始采用了传统的全知叙述角度,以一种自信冷静的态度将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引入我们的视野中心,这样做有利于读者对全局有一个大概了解。但随着情节的逐步深入,到了第十章以后(就在达西不由自主地爱上伊丽莎白以后),作者叙述的视角慢慢发生了转移,伊丽莎白成为小说的中心和焦点,故事里的人物、事件主要由她去耳闻目睹和见证,转述的也大都是她自外部接受的信息和产生的内心冲突,整个叙述被尽可能地限制在她的世界里了。它的好处是一方面引导读者与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进行角色认同,感同身受,为她同悲同喜;另一方面不落痕迹地忽视了对达西、韦翰等的心理描写,造成情节悬念。这种叙事视角的转移很像戏剧舞台上灯光的转移,戏刚上演的时候灯光散落在舞台上每一个角色上,随着戏剧情节的深入,舞台上的灯光慢慢聚焦到主要人物身上,愈来愈亮,而其余的均是暗色调。

  综上所述,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蕴含着许多戏剧化的特点。她就是这样,一方面作为小说家来叙述故事,并不露声色地在一旁略加点评,另一方面又作为杰出的戏剧大师将人物推上舞台,让他们自己来表演。

【《傲慢与偏见》中的戏剧性特色论文】相关文章:

1.傲慢与偏见论文

2.议论文的特色

3.情感化设计在民间特色产品包装中的运用论文

4.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被类型及造景特色论文

5.傲慢与偏见社会阶级论文

6.小学美术特色教育论文

7.景观特色研究论文

8.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