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高中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苏菲的世界》高中读后感

  一种事物之所以受人喜爱,肯定是有他独特的魅力所在;一本书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肯定是有令人发省的智慧。《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这是一本无可争议的世界名著,她在世界上所引起的反应是强烈的,被译成很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并长期居畅销书行列。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14岁的女孩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引发了苏菲对哲学的兴趣与探索。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在书中,苏菲在这位神秘导师的带领下,不停的探索思考着先前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影片中还充满着各种奇幻的场景,苏菲可以像穿越时空一样,穿越到达古希腊苏格拉里被审判的时期,到达文艺复兴的文化繁荣时期,到达那些充满哲学智慧的思考时期。苏菲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当时的场景,包括很多人向往的文艺复兴的繁荣场面。但当她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所有的画面都会消失,她多能感受到的只有精神上对哲学智慧的理解与思考。

  物质的东西不会是永恒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会在历史的长廊中被消磨殆尽,最幸运的结局就是留下了残骸被后人视为珍宝保护起来,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去申请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风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爱尔兰英国国教的大主教乔治伯克利敲着桌子说这桌子不是真实的。虽然桌子确实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得到它,但它最终会被历史所侵蚀,假如人们不用心记住它的话,它就会像从没出现过一样。相比来说,精神的东西却是可以摆脱历史的冲洗,历久弥新的。这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鼎盛繁荣的场景,但是,我们并不用感到遗憾可惜,因为,我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可贵的精神思想与智慧,这些都是可以长存历史之中不受磨损的宝贵财富,就像苏菲虽然回到现实中看不到先前哲学家们睿智的面孔,却是可以继续思考他们的人生问题,继续探索关于哲学的智慧一样。

  《苏菲的世界》中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带领苏菲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书中多次提到“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有关哲学终极命题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每个人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说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郎咸平”“我是白岩松”“我是张三李四”……你真的知道你是谁吗?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我介绍所说的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就像书中的主人公苏菲在对着镜子问自己是谁,她突然想到她爸爸在给她取名字的时候,原本是想取作莉莉的,假如她爸爸当时真的将苏菲取名为莉莉,那现在的苏菲还是她吗?

  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障碍,我们在思考“我是谁”的时候,总是在名字这个层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们似乎确信,这个名字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像苏菲那样思考一下,假如当初我们的父母没有为我们取现在这个名字,而是另一个,难道我们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吗?或者说,我们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号扔掉忘掉,我们又是谁?这样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对“我是谁”感到迷茫。

  如果我们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最初就抛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别,长相等等,我们只看我们自己这个人,直接从本质上来考虑。弗洛伊德提到一个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这样来想,人就变的更加的三位一体了。

  肯定会有些人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认为毫无意义,或许某位有个性的人会很骄傲的说“我就是我”,确实是一位很潇洒的世俗人。我想《苏菲的世界》之所以探讨这个问题,并不是想每个人都失去自我,迷失自我,终身困在“我是谁”的问题中。他真正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让人们不再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让人们可以透过表面来看到事物的本质,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从而从一个更深刻的角度、更高的高度来了解事物。

  “知识就是力量”,当我把目光停留在这句话上时,我试图着用哲学的智慧来解读他。有人说知识本身并无力量,而是运用它的人有力量,如果有人有知识却不能让其发挥,那知识便没有力量!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赞同。我却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同样的知识用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力量是一样的,同样具有说服力。现实中当然有相同的知识素养用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效果不一样的情况,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力量是人赋予知识的,由于人不同,所以知识的力量就不同。假如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是完全相同的,那么他们所拥有的力量也是相同的,之所以会出现力量不同的现象,是因为人们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同。比如说,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文学知识,但是其中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比另一个人多了语言表达这一部分,那么他就可以运用语言表达这部分知识的力量把他的文学知识的力量也发挥出来,这样他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会比另一个人大很多。另一个人由于知识结构中缺乏了语言表达这一部分,就会使他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知识力量由于缺乏表达知识力量的支撑而大打折扣。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的是,这个人的文学知识力量是不变的,并没有削弱减少,只是因为没有表达力量的支撑,他的文学知识力量被部分隐藏,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而已。

  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