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典型事迹发言稿共

时间:2021-08-31

李保国典型事迹发言稿范文(共3篇)

  篇一:

  李保国,男,46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别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别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别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毕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助。

  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篇二: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

  初到邢台县前南峪村,乡亲们见到李保国不由惊讶起来:这个人真土,咋看咋不像个大学教师哩!以前来咱们村里讲授技术的,可都是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穿西装,打领带,这个人咋这么土哩?在村民们的一片疑惑声中,李保国走进他们中间,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富山之路。

  李保国深知,农民兄弟与他这样的大学老师之间必然存在某些隔阂。只有首先消除这些隔阂,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才能更好开展工作。他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土气,反倒容易跟乡亲们拉近距离。

  但光靠形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还不够。还要靠真本事,那就是教会农民靠科技手段管理好自家的果树和林木,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增收、致富,这才是令老百姓真正信服的砝码。老百姓服气,才会全力支持自己,太行山区全面脱贫的宏伟计划才会逐步实现。

  李保国总结:迎着农民的需求找课题,农业科研才有生命力。他常对河北农大课题组同事说:让农民亲近科技、掌握科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要学会当农民。

  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

  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当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达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过双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的沟沟壑壑呈现 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创了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草一木皆无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高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当地百姓人均年收入达1.06万元。

  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地处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大。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再死。

  李保国通过采样分析发现,满山岗的乱石滩下都是强碱性的礓石层。乱石滩本来就不存水,礓石层又对植物根部破坏严重,树根本活不成。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头在凤凰岭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他们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通过一系列治理,成功种植了薄皮核桃,使历史上的荒岗披上了绿装。很快,这些技术成果被广大荒岗丘陵区的农民复制推广,仅邢台市薄皮核桃种植就发展到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上一篇:报告会发言稿 下一篇:报告会主持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