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信用卡的发展与市场影响论文

时间:2021-08-31

网络虚拟信用卡的发展与市场影响论文

  3月11日中国两大互联网公司先后对外宣布了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网络虚拟信用卡业务,当天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仅仅两天后的3月13日,人民银行正式下发通知暂停了此项业务,同时暂停的还包括条码(二维码)支付等线下支付服务,进而带来了更多的讨论。无论央行暂停此项业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此业务的影响力已经为人所见。那么网络虚拟信用卡与目前市面流行的普通信用卡到底有怎样的不同呢?

  首先,顾名思义,虚拟信用卡是不需要实体卡片的信用卡产品,持卡人仅通过虚拟卡号就可以完成交易。

  其次,因为无实体卡片,虚拟信用卡在使用场景上只能选择线上交易场景或者支持手机扫码支付的线下场景。当然,由于与两家互联网巨头进行合作,其线上场景的丰富程度还是可以想象的。

  第三,授信环节在线上快捷完成。当前主流的传统银行信用卡业务,银行在收到客户申请后往往需要2到3周的授信过程,用来核定客户额度。中信银行虚拟信用卡充分借助了互联网优势,针对客户的申请,根据对客户互联网历史数据的实时分析,将授信时间缩短到1分钟以内。当然,为了对风险进行控制,虚拟信用卡的额度相对较低,以中信银行和腾讯合作的案例来看,产品额度分为50元,200元,和1000到5000元三个档次,比传统信用卡低了不少。可以想象,随着持卡人交易记录的不断累积,其授信额度也会逐渐提高。

  从业务模式看,虚拟信用卡无疑是一款创新产品,其推出有着市场发展的必然性。短期看,虚拟信用卡是互联网巨头与传统银行合作的一个双赢案例。

  一方面,虚拟信用卡业务可以为银行带来以下四方面好处:

  第一,降低发卡成本,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制卡成本:一张普通磁条卡的制卡成本大约为4到5毛钱,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是如果发卡量大还是会带来不菲的费用。此外,根据人民银行的推进IC卡业务要求,自2015年起,各银行只能发行IC卡,而一张IC卡的制卡成本为数十元,虚拟信用卡无疑会为银行在制卡费用方面节省不少支出。

  推广成本:当前国内的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通常情况下,银行推广一张信用卡的成本在百元上下。与两大互联网巨头合作发行虚拟信用卡,一方面受益于其数以亿计的客群基础,无疑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的推广成本;另一方面,仅仅事件本身的广告效应就为中信银行赚足了眼球。

  第二,提升品牌形象。中信银行在国内一向以创新闻名,这次其在各大行与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明争暗斗之际,反其道行之,与两大巨头同时合作,推出创新产品,给人耳目一新、创新进取的印象,为其品牌形象加分不少。

  第三,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国内信用卡市场经历1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各大行在新产品推广中普遍存在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缺乏差异化竞争力的问题。中信银行虚拟信用卡因为结合了互联网要素,无论在申请、信审,还是交易过程中都与传统信用卡有很大不同。实时授信,快速发卡,移动支付的结合,给持卡客户带来全新体验,提升银行产品竞争力。

  第四,覆盖更广泛的客群需求。传统信用卡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线下,满足持卡人在实体场景中的刷卡消费需求(这两年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实体卡也形成了一定的线上交易规模)。而虚拟信用卡主要支持持卡人的线上支付需求,同时通过智能手机实现线下扫码支付功能。据艾瑞咨询统计,2013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同比增长42%,由此看出我国线上支付需求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且基数庞大,虚拟信用卡正可以无缝覆盖这部分支付需求。

  另一方面,虚拟信用卡也可以为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带来以下两方面好处。

  第一,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又一板块。余额宝和理财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火爆销售,让更多人把目光转向了互联网金融这个巨大的金矿。如果说互联网公司通过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销售成功切入金融领域,并且积累了大量的金融客户及数据信息,那么接下来的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将帮助这些企业向金融纵深领域再迈出坚实的一步,并为其带来更大的价值和利润。依托互联网开放、便捷的天然属性,再加上对平台中沉淀的海量数据的分析,互联网企业可以很好的找到客户体验与信贷风险之间的平衡点,从而赚取超额收益。而虚拟信用卡的发行无疑帮助互联网企业培养了用户习惯,并且为之后推出自己的信用支付产品排雷铺路,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丰富支付手段。支付原本是阿里的强项,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鲜有对手。然而,凭借春节期间推出的微信抢红包产品的出色表现,腾讯成功实现了在这一领域的逆袭,微信支付功能开始渐入人心。而虚拟信用卡的推出可以进一步丰富客户的支付选择,必将成为互联网巨头在支付领域中的又一个重要战场。

  以上论述说明虚拟信用卡的推出在短期内给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带来的双赢,但从长远来看也许会呈现出不同的局面,银行在合作中的地位会相对弱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内的互联网市场已经慢慢走向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竞争的主体局限在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之间(最多再增加一个百度),其它小企业纷纷通过被收购或被入股的方式完成站队。与此相对的是,银行信用卡市场仍然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竞争阶段,没有哪家银行能够在市场中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这本身就造成了银行在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选择上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银行的选择很少,而互联网企业的选择相对较多)

  第二,互联网企业愿意在虚拟信用卡方面与银行合作,是希望借助银行的牌照绕过监管限制,从而尽早布局互联网信用支付(现在看来监管压力依然存在)。而银行看中的不仅是互联网企业的庞大客群和海量数据,还包括他们对各种生活场景入口的广泛布局。

  最近一两年来,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快了对线上和线下生活场景的布局。对于平台型互联网巨头,未来业务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终端客户日常生活场景的覆盖能力,简而言之,谁能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获得客户的青睐,谁就会有更光明的未来。前段时间腾讯和阿里在打车市场上投入数亿资金的对决,并不仅仅因为双方看好打车市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打车是很多终端客户一个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景,谁都无法放弃。此外的案例不胜枚举,阿里收购高德地图,腾讯入股大众点评、京东商城,这些案例的背后都隐藏着相似的逻辑。经过持续巨额的投入,互联网巨头对线上生活场景入口的布局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并且通过各类O2O手段逐步渗透到线下场景,两大巨头都累积了海量的客户,并且享有极高的客户忠诚度。

  而与此对应的银行信用卡市场,则呈现另一番局面。由于线下刷卡支付属于标准化服务,而交易场景的布局更多是由收单机构完成,作为实体信用卡的发卡行很难通过创新手段提升持卡人的品牌忠诚度。因此国内信用卡市场呈现出各家银行多头并进的局面,产品同质化严重,持卡人忠诚度低。

  虚拟信用卡推出初期,银行及互联网企业都可以从这项业务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收益。但是从长远看,监管准入的放开显然是趋势所向,这点从京东白条业务的推出以及各类P2P企业的兴起就可见一斑。而民营银行的审批也打开了互联网企业大步进军金融领域的大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享有高客户忠诚度,并且已经逐步完善生活场景布局的互联网企业无疑掌握着更大的主动权。一方面,他们在虚拟信用卡的合作银行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 在时机成熟时,他们完全可以抛开银行推出自己的信用支付产品。

  目前,人民银行虽然暂停了虚拟信用卡业务,但并没有排除未来批准开展的可能性。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类似虚拟信用卡这样的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网络虚拟信用卡的发展与市场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2.网络的影响议论文

3.虚拟现实技术与工业设计互融的发展论文

4.网络影响人际关系论文

5.网络对电视文化的影响论文参考

6.网络市场及特征研究的相关论文

7.信息化虚拟空间对室内设计的影响论文

8.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