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差异化均衡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公平理念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一个多维概念,它具有历史性和过程性,教育公平也不必然地与教育效率相冲突,这需要放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来考察。教育公平的多维性决定了教育均衡的差异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底线均衡的差异化均衡模式是基础教育良性均衡发展的合理化模式。推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应该把握好基础教育的整体均衡、底线均衡、过程均衡和特色均衡等几方面的内容。
论文关键词: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 差异化均衡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实质上就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1]基础教育作为各级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于教育公平的意义尤为重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正确把握教育公平的思想,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正确推行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本文拟通过对教育公平思想内涵的梳理,结合基础教育自身的特性来对基础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进行分析,以期对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所启示。
一、多维视角下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理念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和古希腊时代,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就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已成为现代社会普世的基础价值。[2]但是对于教育公平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应该是多维度、动态性的。
1.教育公平是个历史性的概念
公平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公平作为公平的一个层面也不例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关于永恒的公平的现象,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一个人有一个的理解。”[3]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人的受教育权利是与其所属的社会等级相一致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是看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为判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迫切的政治要求上升为普遍的、理性化的“自由”、“平等”、“人权”,倡导“人人生而平等”。这种“人人平等”的公平观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人获得了形式上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过,这种“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却受着金钱的限制。如今,人们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一个人不可让渡的权利,不应受财富、权力、家庭等社会因素的限制,而应以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为准则来分配教育资源,追求教育的“能力”公平。总之,公平的内涵及与其他诸多问题的关系只有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社会结构变动之中,即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去考察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因此,对待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看到它的动态性、时间性。
2.教育公平是个过程性的概念
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公平也应当是一个过程性的,具体可包括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入学机会均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公平要求,在实践中尤指保障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过程公平,又叫参与公平,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性质、质量,以保障每个人都能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是一种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公平。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经由教育过程然后才进入社会的,因此个人的教育公平就是其日后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保障,个人教育公平的终点就是其社会公平的起点,如果教育公平无法保证其全过程的公平,那社会公平也就无从谈起。对教育公平的把握也要建立在对其过程性的全局理解之上,只有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做到了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才能实现。既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各阶段的实现,也要认识到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搞大跃进,盲目发展。
3.教育公平的倡导并不必然导致教育效率的下降
长久以来人们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即过于强调教育公平的实现会导致教育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则会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其实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本身是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保障社会起点公平的重要工具,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保证。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其目的就是让所有适龄人群接受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融入社会、工作、生活的最基本素质,而这些则是现代社会正常、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所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决定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完全统一的,教育公平在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真正贯彻和实现就是教育效率最大的发挥。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里会“失灵”,因而建立在市场自由竞争基础之上的效率概念也不能简单套用在教育之上。教育的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其必然需要由政府进行供给,因为其有很大的外部效应,但同时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不是纯公共物品,其到达一定程度之后还是会出现竞争和排他性的,所以,效率问题还是存在的。不过从教育的层次来看,基础教育因为其基础性,公共物品的属性更强,在这一阶段之上保持教育公平,社会获得的正效益更大,因此这一阶段让每个人都公平地受到教育是最重要的;而在高等教育层次,其私人物品的属性更强,个人因此获得的正效益更大,所以这一阶段实行的是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教育效率的强调也更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