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创新模式构建因素研究论文
第1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文化对接模式构建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在学院办学基础条件短期内无法切实改善的情况下,以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展示学院特色,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学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连接”,这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简介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07年9月招生以来,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先后与重庆交旅集团、重庆世纪金源大饭店、重庆君豪酒店、重庆喜来登饭店、重庆维景酒店、重庆融汇温泉酒店、重庆黄金游轮集团、北京东方饭店等十余家酒店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基于企业用人需要,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当、利益共享”的原则上,酒店管理专业不断地与合作单位研讨、协商,并形成详尽的酒店专业调研报告,每年都会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适时适度地导入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信息进传统课堂,形成特定的专业教育环境,最终完成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向学生个体内化的迁移,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并辅以个别访谈和电话采访等方法,对与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校企合作酒店、近百名该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招聘会现场进行了调研。结论显示,当前重庆酒店业发展势头良好,酒店业人才需求量大,但是酒店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现象普遍;在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訓,基本都可以上岗操作甚至优质完成工作,但是在素质方面,如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性、自身职业定位、与人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执行力等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暂时还达不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连接”,也达不到企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用人标准。
2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该专业一直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工作重点来予以重视,不断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探索,考虑到校园文化是一种培养人才、注重成果、重理论、学术水平至上、讲究程序、按部就班、使命、注重一个人的资历、水平、强化个性、宽松、有弹性的文化,而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价值最大化、以盈利、效益为主、讲究全体协作和强调团队、以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打破常规、创新、非程序化的一种实践文化,但两者都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于是将素质能力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以技能活动为素质拓展的资源依托,辅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在精神层面,坚持办学理念、弘扬学院优良传统、铭记校训、注重校风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物质方面,加强校园设施建设、重视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在制度方面,完善管制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在行为方面,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丰富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互动、公寓文化建设活动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已形成了现在的校企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3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问题分析
在对近三年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映出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度逐年趋好,但在合作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与企业文化融合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3.1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主导地位缺失
从该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经验和现状来看,当地政府的主导和参与地位缺失,仅仅靠学院和企业是远远不行的,必须有政府对校企合作项目的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扶持以及加大对高职酒店专业的宣传力度;当前,我国还没有出台较为权威和完整的能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双方义务、责任与权力的法律法规,甚至没有相关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也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指导、管理、监督与考核校企合作双方,致使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都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3.2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体现职业特色
或许因为高职院校的历史较短,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明确,还处于摸索和学习阶段,主要沿用过去办团校的管理方法与吸收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相结合,没有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和酒店行业文化对实习生综合素质的行业要求,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滞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不能充分体现职业特色。
3.3校园文化建设理解片面,流于形式
当前,学院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但基本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活动割裂开来,把它理解为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开办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美化公寓比赛等,但大多由院团委或者学生会组织,政治思想色彩浓厚,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也没有深入到全校师生的内心,成为大家共同的行动,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真正从张扬个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角度去重视,也没有放在高职办学方向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
3.4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不扎实
当前,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行“2+1”的教学模式,前两年在学校,最后一年在合作企业实习学习,在校期间积极倡导“生态教学”、“以工作为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适时导入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中的动态信息和动态资源进课堂,但在当前的专业建设上,很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也仅限于形式上,不能全面系统的开展。其次,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简陋,基本上只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不能突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学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三,“双师型”教师的质量不高,大多数教师只有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到生产、管理一线相关的从业实战经历和经验。
3.5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基于近10年来的友好合作,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日渐摆脱“培养人才是政府的事、是教育部门的事、是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和“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摊薄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的认识误区,基于酒店行业就业门槛低,离职流动率高,对行业忠诚度低的现实考虑,酒店专业与校企合作单位的合作依据市场来调节,学校方能够为校企合作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之从长远利益的考虑,比如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宣传效益等有效的利益驱动,合作企业开始具有一定的“企业公民意识”,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比如共同探讨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的假期顶岗学习、共同组织并参与行业内的职业技能大赛等,但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参与行为,积极性还是不够,合作深度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