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关爱学生,老师应该付出真心,找到正确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关爱学生的论文,供大家了解和参考。
摘要:
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代精神,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
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则弘扬历代人本主义“尊重人性”的精神,倡导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研究。如今,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代精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观是提高当代教师师德修养,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对象,没有学生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体现在关爱学生上,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其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更强调: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才会向你倾吐心里话,教育才会成功。教师关爱学生是一门学问,只有真诚相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以“真我”的状态与学生建立关系,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教学实践看,至少有三方面是教师需要身体力行的。
1.细心了解生活。师爱兼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温柔、朋友式的平等,应该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最直接体现在对其生活细节的了解,这是初步的爱,但却是首要和必要的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用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应以一颗体贴入微的爱心,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保持敏感性。
2.有效指导学习。师生的交往主要还是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的,教师从学习上有效指导学生,帮助其学会学习以便求得真知和技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爱,是纯真的爱。“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育只有充满爱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那些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都是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师”,而不是只偏重于传授知识的“经师”。
3.积极引导心理。文化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但绝不是终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成功与失败等。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要用爱心来培养学生,用心灵来呼唤心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长中的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种伸缩性较大的时期,这是一个心理的过渡期,往往也是一个危险期。这期间教师的正确影响和积极引导非常重要,这种心灵上的关爱是师生交往中最高境界的爱。
二、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人为本”的师德其基本理念是: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是有主观意识和人格尊严的学习主体,受关爱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成长的需要,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教育的文明,没有爱教育就没有实效性。尊重学生,意味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创造宽松而民主的环境,以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尊重学生,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
1.营造民主氛围。提供促进学习的良好环境的人本主义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民主课堂”,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其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地方,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少价值,也应及时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自主品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产生明晰的“自我”概念和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与探索者。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质,使其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
3.形成交互作用。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统一,这使师生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场所,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相互结成团结协作的关系,让课堂成为充满智慧的地方,成为大家探索、发现和分享真理的地方。
三、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传统的师德观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学生们是被动成长的,对他们的评价也往往是终结性的。“以人为本”的师德观把学生看成是有着“完善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教师把学生从根本上看作一个不断完善、良性发展的生命个体,他们是积极向上的,天性好学的。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主体,他们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本来就需要教师的热心培养和科学引导。正如人的生活是一个过程一样,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放进成长的过程中去进行科学的评价。
1.赏识激发潜能。传统教育一向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而忽视学生情感生活。而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教师要赞赏学习者,包括他们的情感、意见和人格。教育心理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只有赏识学生,他们才会有更大的自信,从而获得更健康的成长。大量事实表明: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赏识就是希望或力量,它会激发人的潜能,激起人的行动,使人产生希望,达到预期的结果,教师要科学应用“皮革马利翁效应”。
2.自省促进发展。教师的评价要应人而异,只要将方式手段和不同的学生个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理想的效应。对学生充满期待是爱的表现,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方式,评价一定要讲究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教育,我们的评价应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需要、使命和发展方向是什么。这样才会造就一个精神上完整的个体,一个具有个性的公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3.爱心转化“后进”。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只重视学业评价,而忽视个性评价。主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而较少涉及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多元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就没有单一标准下的“差生”。而对在某些方面“后进”的学生,越是需要教师以爱心去呵护。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唤起一份前进的情。我们应格外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用热心去鼓励,用诚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帮助他们。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一番苦心和热切爱心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信其道”。爱的方式可以不同,但爱的份量没有轻重。
教书育人,师德为魂;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关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科学评价引领学生的成长。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说:“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和赏识学生;教师的价值不仅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成为师德内涵的践行者,成为理想教育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4]刘美华,王东爱.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践行师德规范[J].教书育人,2011,(6).
[5]宋广文.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J].教师博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