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媒体在视听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摘要:在语言学习环境下,视听法主要是指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的模仿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听觉和视觉媒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说明、娱乐和自动化等方面。认知的可视化要求多媒体视听教学应当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联想能力。
论文关键词:媒体;视听;教学
一张图片所表达的东西难道真的胜过千言万语·或者说一个声音真的胜过千幅画·无论怎么样,已经有很多人思考过关于视听媒体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许多教材都设法用图片自然而然地来表述一种通用的语言,即用它来替代这些语音和字素的体系。而一些方法却恰恰与这种设想相左,他们反而用拟声的方法来介绍语言的语义和功能特性。已有的研究一般也只是着重于媒体性的个别方面,如里希特(Richter)在《学习和媒体设计理论及其在多媒体语言学习中的运用》中就谈到了多媒体与发音训练方面的研究。(Richter,2002)。直到前几年才有人开始对电脑动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Scheller,2009:kritischzumEinsatzauditiverVerfahreninsuggestivenMethoden)而如今从事媒体在语言习得中的研究已经具有行为主义的和理据性的特性。本论文将从多重价值教育的视角来讨论在外语教学中媒体应用的原则、前景以及所遭遇的困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视听法和听说法的角度转换
在语言学习环境下,视听法的概念以方法而著称。它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借助视听法来介绍接受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说,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的模仿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这个语言的学习过程通常被看作是下意识行为和能力的培养。据此,视听法首先关注的就是较长或较短模式(pattern)和块(chunks)的下意识培养。人们可以在新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数字化学习方案中找到很多关于视听法的构成要素和行为主义的方法论,但大多无章可循。(Roche,2008)视听法媒体概念下的媒体通常是指不仅传播声音还要传播图像的媒体,如电视、CD光盘、DVD光盘以及视屏光盘等。因此,最重要的学习和教授媒介,即在视听法产生之前以及在当今仍然具有视听功能与特性的教师被忽略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组合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还被认为是一件稀罕事的时候,但这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标准。因此,曾经革新的并且突出了媒体功能的概念在特殊的教学环境中仍然是适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条件、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及(更新)具有建设性的图片教学受到了限制。在通讯理论中,视听—交际是一个理论上合理的说法,尽管它在视听范围内从日常行为中以媒体为中介的大众交际的意义上而言并不总是有明确含义。
随着从功能性到技术性标准的转变,数字媒体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在借助媒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而非技术。在以行为为主导的课堂上最注重的是用语言达到真实交际的目的。年轻的一代在这种以交际为目的的语境下非常注重实效地操作这些不同的电子仪器。那些被软件开发者和教育学家们认为媒体中所具有新奇和娱乐性的东西反而掩盖了教学法上的落后,因此这些东西带来的影响只是短暂的。因为这些东西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无聊情绪和注意力不集中。只有通过多媒体设备创建和达到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交流和学习的目的,教室里多媒体设置的配备才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成功。然而,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什么东西更能够传达语言与文化呢·但是,如果人们认可了这种以真实情景为基础的教学法,那么对视听—媒体提出的质疑就与在文学和教师培训中所遭遇的质疑完全不同。特殊情况下,这只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以及在何时使用投影仪或者具体的或虚拟的照相机的问题。因此,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由制造商印制的使用说明书。它涉及的是在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不同的音频媒体和视觉媒体价值的确定,这其中有两项功能是相互关联的:真实语境下交流工具的功能和学习助手的功能。如果以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的交际能力为教学培养目的的话,那么在教学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到真实的演讲和写作动机、情景、上下文以及交流目标。因为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媒体的应用是非常讲究实效性的,媒体种类的不同形式便应运而生(直接独白或对话形式的交流,电子通讯如电话、网上聊天、电邮、论坛、博客、维基以及视频会议等),当然也可以将这些交流形式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技术设备必须作为此类课堂教学的前提,设备要么是事先安装,要么是学生自备。而预期想到达到的能力、学习者的兴趣以及课堂主题才真正决定着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尤其是这些电子产品适合作为学习工具,如它们可以应用于电子文档处理程序、电子资源(字典、汇编或拼写检查等)、日程安排、问卷调查、设计和施工方案、订单、资讯节目(如天气预报)以及互动游戏等等。电子媒体的这些用途可适用于基础任务学习以及案例学习、创新性学习以及情景教学和跨文化语言教学。电子媒体本身的使用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文本的差异性也可能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为了达到教与学的效果,听觉和视觉媒体目前主要体现在实现它的说明、娱乐和自动化功能。比如说,借助图像可以建立与对象、事件以及过程之间非语言的联系。这就包括不同产品,如语义特征、国情研究、区域研究以及发音或发声部位等相关图解。从行为主义教学方法意义而言,这些功能合成可能最终起着语言产生过程中参考的作用。一般人们很少去关心应该用哪种媒体来提供这些视觉信息。该程序应该保持不变。而这种方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在教学意图或预期与教学效果之间经常还会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市场上的发音训练教材不仅描述了发声部位在口咽中具体位置,而且还将学习者与母语者之间的发声部位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且通过示波记录模式将偏差与调准可视化。这有助于学习者分析和纠正错误发音。虽然我们无法否定这种表述的启发性价值,但是我们还是得指出它所存在的两个不可忽视的局限性:首先,正如在语音训练过程中所显示的那样,今天所拥有的技术不可能将语音信号分析到很精准的地步。结果便是:这种分析不到位;其次,有经验的说话者是不会按部就班地将这种可视性的图解提供的方法运用到发音过程中。声音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并且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意识的控制。结果便是:有意识的纠错反倒以随机性为基础。听觉训练方法最好与发音的系统训练相配套,当训练的地点和时间有机地融合为一个行为链并且将训练对象语义化了的时候,那么这种训练就已经具有了内涵并且不再是机械的操练(比如在复数语素和ü意思差异上)。当然这并不排除在这样一个行为的语境下也会存在一个为语法和语音练习提供的短时的、突出重点的暂停(时间)。但这是一个与意义和重实效语境下的链接和反馈有关的建议。(比较:为此有点语音的描述德国电话号码簿中不同电话号码的可视性或者在具体诗中那些舞台的、漫画的以及文字的拟声词和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