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探索论文
一、创设体验情境,探索知识源泉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着力点之一。现代研究表明,小学生的体验、探究、发现是融汇于学习过程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体验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如,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笔者创设了一系列让学生体验的情境:1.让学生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要求削到铅笔头很尖为止。2.告诉学生:没有削的一段铅笔是圆柱体,削好的笔尖部分是圆锥体。并提问:请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探究问题:圆锥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呢?求圆锥的体积该从何入手呢?3.在讨论后形成共识:圆锥是圆柱的一部分,它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关。4.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何关系?5.做实验,探究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动手实践,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引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走进学生主动实践的天地。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课前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进行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活动一:两名学生离开100米的距离,互相喊对方的名字,学生发现几乎听不到声音。活动二:在200米的操场上跑5圈,学生感觉气喘吁吁,有些累。活动三:学生走1000米,由教师来计时,看需要多少时间。经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千米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正因为有了这些活动的铺垫,当引出“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具体描述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时,学生们都觉得1千米的距离是很长的了。方案有:
1、用米尺量1000次。
2、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3、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00步。
4、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5圈。
5、绕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6、还可以看摩托车和汽车上的里程表来测量。这些描述的生成,对学生建构1千米的概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知识价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不仅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如,学生觉得1秒的时间太短暂了,根本做不了什么事。笔者马上利用课件展示:飞机每秒约飞行250米,喷气式飞机每秒约飞行500米,卫星每秒约飞行8000米等等。当一连串的图片和数据出现时,学生们露出惊讶的神情。这样的体验活动给学生带来了不少震撼,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又如,在学习“统计”之后,可设计一些调研活动:调查居民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结合环保知识加以分析;调查学校营养早餐学生就餐的情况,并分析卫生、节约等方面的问题。再如,学习了“比例尺”之后,可让学生试着画学校平面图、家庭平面图等,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多为学生营造愉悦的体验氛围,和学生共同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体验的快乐,进而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探索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