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龄寄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寄宿制小学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办学模式,已经得到公众的认可,但是,随着寄宿生低龄化趋势的出现,引起了许多争议。寄宿制小学到底如何,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找到问题,对症下药。
一、低龄寄宿的负面影响
寄宿学校确实有许多有点。对孩子来说,可以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有利于社会化的发展。同时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走出家门,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可以对学生从各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能够因材施教,教师的权威性增加,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实施。最后,对于家长来说,一周只需接送孩子一次,可以减轻一些负担,提升工作效率及家庭生活水平。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寄宿制小学在展现优势的同时,也凸显出其劣势。主要从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来分析。
1.孤独感
寄宿生的孤独感要明显高于非寄宿制小学生,他们缺少与父母的互动,生活单一,生活学习的环境相对封闭、枯燥,而与城市寄宿生相比,农村的寄宿生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同时也存在性别的差异,一般男生的孤独感要高于女生的孤独感,因为女生善于建立同伴关系,喜欢交流,而男生比较“坚强”,不轻易向别人袒露自己的内心,就算遇到什么事,也是憋在心里。因此,体验到更高的孤独感,有些严重的容易产生抑郁。
2.社会焦虑
社会焦虑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较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研究表示,寄宿生容易出现社会焦虑,特别是在农村寄宿生中极易出现,要高于城市寄宿生。其中,在高焦虑水平中,女生比男生更明显。而且,焦虑也与年龄有关,年龄越低,焦虑的可能性越大,六年级的焦虑水平最低。
3.性格缺陷
主要表现为任性、缺乏安全感,过于内向、自负、自卑等。这与每个孩子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寄宿应该因人而异。有的孩子优越感强烈,自大狂,喜欢随心所欲,比较叛逆,即使在学校,也不服从老师的管教,这种孩子在城市贵族寄宿学校中比较常见。而对于从农村到城市上学的寄宿生来说,大多骨子里就有种自卑感,如果不能尽快适应新生活,得不到好的引导,后果只会越来越糟,甚至走向自闭。
4.认知偏差
主要体现在很早就离开家庭到城市上学的寄宿儿童身上。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与父母的长期接触和密切联系,而社会角色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领会的。而这些儿童已经习惯了甚至喜欢上了城市生活,不想再回到农村老家,有些孩子对农村已经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并表示以后想在城市扎根生活。长期的寄宿生活使他们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了。
5.行为偏差
由于“低龄寄宿”的学生年纪比较小,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都比较差。而家长会给孩子们一些零花钱,有的学生会经常去超市买零食、玩具及多余的文具等,年级大一点的会偷偷溜到外面去上网,寄宿生很容易养成乱花钱的习惯。还有些小学生染上了一些坏毛病,例如打架斗殴等。而等老师和家长问起时,还学会了说谎,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非常“狡猾”。这种行为偏差,一般男孩会多于女孩。
6.人际关系问题
有些小孩子本来就很内向,而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不敢主动交朋友,就会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而那些优越感较强的学生也喜欢欺负胆小的学生,他们受欺负了往往也不会还手,只是自己默默承受。这样对他的身心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感到很孤独、无助。久而久之,他更不愿意交朋友,别人也不想靠近他了,从而人际关系更差,就会在人格或性格上出现问题。因为年龄尚小,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内心,又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及时关心,时间一长,他们的性格就容易出现偏差,乃至形成病态人格。
7.情感缺陷
过早的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孩子容易缺乏爱。家庭的温暖,特别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当孩子在情感体验方面极其欠缺时,他就会更多的向别人索取,而不会学会施爱给与他人,而且,脑神经科学也已经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
二、低龄寄宿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低龄寄宿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下面从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三方面进行分析。
1.自身因素
(1)年龄特征:学生年龄较小,对父母的依恋心理比较重,儿童的各功能状态都还是脆弱的,能力有限,易产生挫败感。心理承受力比较差,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对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2)认知水平:尚处于较粗略的阶段,对自己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而且低龄儿童在遇到问题时常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心理发展的本质是适应,如果适应的不好,易造成心理问题。
(3)情绪情感:别人的评价对低龄儿童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儿童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自控力较差,容易激怒和冲动,对事情较敏感。这个阶段的儿童渴望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结,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低龄寄宿儿童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情感认知:“我很孤独。我很害怕”等,但年龄的增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
2.家庭因素
主要和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和亲子沟通较少等有重大的关系,但本文着重从沟通少进行分析。亲子沟通较少,容易造成家庭亲情缺失。有些学生家长进城打工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周末就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有的一个月或几个月打一次电话,好一点的一周打一次电话。他们对孩子的关心较少,不能及时的对孩子嘘寒问暖。而对孩子来说,他们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得不到父母的爱,与父母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远,变得冷漠,从而造成情绪障碍和认知偏差。也有部分家长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很少和孩子一起聊天,询问他们的在校生活和感受。虽然能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却注意不到其心理的变化。在孩子心中,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人也无法代替的。
而且,小学生,特别是低龄寄宿生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假如太早地阻断了孩子与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易产生感情缺失,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转变,对行为就会造就较大的影响。没有父母的指导和管理,自制力比较差,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容易养成。沟通较少,儿童会缺少安全感,缺乏对爱的感知,导致情感缺失。
3.学校因素
(1)封闭式管理,缺少与外界的互动。大部分小学的管理还处于看管为主的低水平,以不出事为原则,对学生的心理缺少关注和引导,另外封闭式的管理,容易造成学生性格内向和封闭。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时间长了学生就变得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流,不利于孩子成长。而且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就是使学生的思维过于狭窄,想法过于死板,只能沿着一定的规则和具体的方向进行。这也是我们中国学生的一个通病。
(2)学习任务加重,造成心理压力。进入小学,学生们主要以学习为主,学习的知识越来越难,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欠缺的孩子来说,容易造成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会感到失落,对自己失去信心,更容易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的想法。
(3)环境角色转变,学生适应不良。从一个相对于自由松散的家庭环境进入到管理严格的学校环境中,学生们一时会难以适应,特别是低龄儿童,入学以前主要以游戏为主,而在学校里主要以学习为主,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因此部分同学容易出现适应不良。
(4)生活过于单调。在学校里,学生们的生活主要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对他们这些正值贪玩的年龄来说略显单调,没有新意,难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时间长了会失去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思维过于死板。
(5)心理健康教育纸上谈兵。教育部很早就要求每一所小学都要有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至今为止,很少学校能够真正做到,有些尽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也只是做做样子,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寄宿生尤其是低龄寄宿生尤为重要,如果不具体落实,将不利于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6)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小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和呵护。特别是低龄寄宿生,他们正处于撒娇的年纪,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渴望得到每一位老师的重视和肯定。但是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意识薄弱,不能及时的给予学生们心理关怀,反而在他们犯错时横加指责,还有的老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讨厌“笨学生”,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引发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