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倾听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时间:2021-08-31

  倾听作为教师与儿童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试析倾听中的问题与对策。但是,目前在幼儿园,很多教师不能有效地倾听儿童,如何在实践中形成教师倾听儿童的策略,发挥教师积极的教育作用,本文将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缺乏真诚的态度。导致了教师的虚假倾听

  过渡活动.教师组织儿童背诵儿歌《小雪花》。“昨天,我们学了儿歌‘小雪花’.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几遍,预备,开始‘小雪花’。”教师说完就把身子扭了过去,忙着准备下午活动的教案。儿歌背完了,童声戛然而止。教师慢慢地扭过身子,面无表情地看着孩子们说:“没有感情,现在大家再有感情地背一遍。预备。开始。”伴随着响亮的童声,老师又把自己的后背给了孩子们。

  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倾听儿童,实际上,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等待吃饭。在打开一只耳朵接纳儿童声音的同时,却让它从另一只耳朵悄然流出。教师未能对儿童的声音进行任何思考,在行为上也就未能作出任何与倾听有关的改变。

  真诚的态度是教师倾听儿童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真诚可以为师幼双方的交流创设一个温暖、亲切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儿童可以自由地坦露自己的思想,以真实的面目与倾听者交流.在情感宣泄中发现和认识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教师真诚地倾听还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儿童学会尊重与理解。比如,组织儿童诵读儿歌,教师就应该在儿童诵读之前,提出有关诵读的要求,如“要带有感情”。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告诉儿童如何通过声调的起伏来表达自己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在儿童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的姿态,如微微前倾的姿势、聚精会神的表情、蕴含温暖与支持的视线接触。来传递“我还在倾听,请你们继续说吧”的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以巡视儿童,发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加以纠正;当儿童背诵结束时,教师要对儿童的背诵情况加以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出优点与不足,便于儿童改正。真诚地倾听不是听而不闻、心不在焉或敷衍了事。而是专注地听、思考地听。在置人式共情倾听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儿童的交流中.在倾听儿童的同时,也为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缺乏耐心。导致教师的错听

  大班绘画教学活动中.老师问童童:“你画的是什么?”“我画的是动物园,这是小猴,这是大象,这是小朋友。这是爸爸、妈妈.这是……”童童在津津有味地为小朋友讲解自己的得意之作。“好啊.童童画的是爸爸、妈妈带童童到动物园去玩,玩得很高兴!”童童还想说.教师打断了他的话语。活动结束后.童童一直念叨说:“我画的不是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我是想让爸爸、妈妈告诉小朋友不要乱喂小猴子食品,这样不卫生,会把小猴子喂死的。”

  错听是指教师对于幼儿声音的内涵和潜在意义未能准确把握,没有真正理解的倾听。在这种倾听中,教师要么将“不是”听成了“是”,要么未能听出这些声音中的象征意义,有的教师甚至在未能领会孩子所指的情况下就急忙打断他们的话语,凭自己的感觉加以指导。

  由于缺乏耐心,教师只听到了孩子声音表面的意思,而对于孩子声音背后的含义,教师则根本没有理解,幼教之友《试析倾听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了赶时间,教师在还没有完全理解童童语义的情况下,就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不等童童说完,就急于打断他的话语,替童童说出还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话,而这些话并不是童童的本意。这种没有理解的倾听就是错听。

  为了做到理解性倾听,教师在倾听中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边听边推断的能力。儿童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言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说话跑题或口吃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听.边思考边听,从儿童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出他们的真实的思想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验证对儿童话语理解的正误,教师可以采用“释义”的技术。“释义”就是向说话者表示他的陈述对你有什么含义,即公开地说出自己对他人讲话的理解,以便有意地核对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如教师可以问童童:“你星期天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了?”“老师说的对吗?”以验证自己对儿童作品的理解。第二,边听边记的能力,即用文字把听到的话语迅速记录下来,以免出现错听和误听的现象。在不便于对儿童的话语当场作出评价时,为了过后进行总结,教师可以采取这种办法。第三,边听边明辨的能力,即教师在倾听儿童的过程中,在接收儿童发出信息的同时,进行准确分析,哪些是儿童的真实想法,哪些是儿童为了顺应教师而说出的话,哪些是儿童在说谎,哪些是儿童误把想像当成了现实。第四,边听边组合的能力,即教师对儿童不同的话语内容进行归类、组合,透过现象,探求本质,以求发现儿童真实的个性和儿童的差异。

  为了使教师能正确地理解儿童,尤其是理解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儿童的真实想法,教师在倾听中还要注意听潜台词、听关键处、听弦外音。教师除了接收和分析儿童通过词语表达的内容外,还应密切关注其语言本身(如语音、速度、节奏、音调高低等等)的变化,即副语言表现,关注其体态动作,以推知不言之意和未尽之意。另外,对于儿童尚未表达清楚的语意,教师要学会抓住儿童表达的关键词语,如“可是”、“实际上”、“如果……我可能会”,及时地询问和商讨,引导对方把话说清楚。

  有选择地反馈。导致了教师选择性倾听

  新学期的第一次活动,教师问道:“小朋友又长大了一岁,你们想了解哪些新知识呢?说一说你们都喜欢什么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想开坦克.戴上驾驶员的帽子,还想知道虫子是怎么生长的?”“我想长大开汽车,还想干活、煮菜。”教师望了望窗外,说:小朋友,你们看外边的花漂亮吗?…‘漂亮!”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受到启发后。文文站了起来,“我想画各种漂亮的花。”刚刚马上接到:“我还想知道为什么花有那么多种颜色?”几个儿童也跟着说:“我也想知道……”见此情景.教师赶紧让孩子们举手表决:“都谁想了解有关花的颜色的知识?”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教师说:“好,我们班有27个小朋友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颜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反馈是教师在倾听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且恰当的反馈会使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教育活动中,表面上看,教师在认真地倾听全体儿童,实际上。教师总是在有意识地选择与心中的`标准答案相近、与预成方案相符的声音进行倾听、理解和反馈,其目的是为了严格地执行预定的教学计划,而对于那些与答案无关或相反的声音。教师要么只听不反馈,装作没听见,要么费尽口舌加以引导,其目的是要把儿童引到预设的轨道上来。正如上述案例.这次活动的目的是生成本学期的活动主题“奇妙的颜色”。在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后,孩子们思维活跃、畅想联翩。但是.教师对儿童的畅想似乎并不感兴趣.她的关注点只集中在教学计划上,因此,对于孩子们发自内心但与教学答案不符的话语,教师仅仅是听到了而已.并没有做出任何反馈,教师一直在期待着下一个儿童能说出令教师为之一悦的话语,然后抓住时机进行反馈。在教师的“引导”下,期待的声音终于出现了。这种声音虽然与教师的答案一致,但是,既不是儿童的需要,也不符合儿童的兴趣。

  反馈是倾听的终极目的。听而不答的倾听是无效的听,是做秀的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那些与答案有关的话语进行反馈,与答案无关的话语也要反馈。因为那都表达了儿童的欲望,反映了儿童的情感。生成性教学就是来自于儿童的奇思妙想和教师的随机应变。针对上述案例.当儿童各种奇异的需求与教学计划冲突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小朋友的想法都很好,但是,这次我们先了解有关颜色的知识,以后老师会逐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带你们去观看虫子的生长过程,了解飞机和坦克的构造.教你们做家务……”

【关于试析倾听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1.试析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2.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3.顶岗实习中的问题及管理对策探究论文

4.酒店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制药设备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6.会展项目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7.电力营销问题及对策论文

8.关于倾听等待赞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