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英汉跨文化交际词汇文化对比模式研究只是英汉语言对比的一个方面。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总是由跨文化交际词汇表现出来。在不同的语言中,跨文化交际词汇分为: 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任何联想意义的词汇。由于目的语与母语的文化背景不同,会产生特定的文化意义或内涵。跨文化交际词汇的文化内涵具有对应性、不完全对应性、零对应性三种模式。
1 英汉对应词汇
词汇意义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表示概念的部分,这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在两种语言中是相同的,在双语字典中的解释是概念上的对应。二是表示联想意义的部分,尤其是内涵意义,是词义的附加部分,这部分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两种语言中是不完全一致的,而这不完全一致的部分在双语字典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反映。所谓对应词汇,是指那些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相同概念的词汇,即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基本相同的词汇。如狡猾的“狐狸”、温驯的“绵羊”、凶残的“恶狼”、愚蠢的“驴子”、人云亦云的“鹦鹉”、生命力强的“小草”、生态环保的“绿色”、贪吃懒动的“猪”、漂亮傲慢的“孔雀”、邪恶不祥的“黑色”、共同崇拜的吉祥数字“3”和“8”、模糊夸张的数字“3”和“9”、委婉的“生老病死”、禁用的“污秽语”和“动物辱骂语”等,这些都是属于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基本对应的词汇。
2 英汉不完全对应词汇
英汉不完全对应词汇指那些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概念意义对应而内涵意义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词汇。它们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伴随意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内涵在涵盖面上呈现不等值性,其内涵意义表现出某种词汇信息上的增值或减损,即在一种语言中词汇所含的意项要大于或小于另一种语言中的'对应词。还包括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词义的搭配关系不对等,词义的联想反映迥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把各自语言所含的文化涵义加以充分联想和扩展,造成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词汇涵盖面上的不等值。如“知识分子”的概念意义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在汉语中,主要指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包括大学教师、医生、科学家、工程师、中小学老师、大学生等;但过去在偏远乡村,受教育水平低,中学生也被称为“知识分子”。而英语国家intellectuals 只包括拥有高学术水平的人,如大学教授等。所以,英语中intellectuals 的范畴比汉语中的“知识分子”要窄得多。
在不同的背景下,词汇的文化涵义还表现在两种语言相互间质的差异,因为这种现象有时表现为不同语言词汇概念意义貌似对应而实质涵义却相差很远。传统文化的内涵造成两种文化内涵的非完全对应性。如“农民”在汉语中是指“从事田间体力劳动的人”,不带贬义,而在英语中peasant 带有贬义,指的是“未受良好教育、社会地位低下的粗俗之人”。sexy( 性感的) 在英语中是褒义,而在汉语中是贬义。又如: child’s play( 儿戏) 在英语中表示“比较简单的,不很重要的事情”;而汉语中的“儿戏”则表示“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任、不认真的态度”。to eat one's words 非汉语中的“食言”,而是表示“收回说过的话”,带有惭愧不光彩的道歉; 而汉语中的“食言”表示违背诺言,用英文解释为“to break one's promise”。又比如英语中的“adult book”和“senior citizen”,从字面意思来看“adult book”与汉语的“成年人用书”相对应,然而“adult book”的文化内涵是“色情书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社会中,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掩人耳目,这样一个委婉的词应运而生了。中国是一个尊老的国家,人们往往会倚老卖老,而西方国家谁都不愿说自己老,因为“老”就是无用的代名词,所以“seniorcitizen”是指“老人”。
3 英汉零对应词汇
英汉零对应词汇,也叫英汉文化空缺词汇,这是英汉跨文化交际词汇对比的盲点。这一特征表现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应词含义的空缺,即在一种语言中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表示相应的概念或对应事物的词语,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相互找不到合适对应的词汇,这就是文化的零对应。零对应词汇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词汇,在一种语言词汇中一定存在着某种异族文化接受者不明的文化涵义,造成对异族文化理解的空缺,成为语言文化的盲点。
在汉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具有傲霜斗雪,意志顽强之寓意;“梅兰竹菊”堪称“植物四君子”,代表刚直不阿,孤高傲世之品格,但在英语文化中,它们只是普通植物。在西方人心目中,palm 象征着“胜利”。传说耶稣受难前胜利进入耶路撒冷时,人们撒满了棕榈枝欢迎他的到来。为纪念这个日子,人们设立了palm Sunday( 棕榈主日) ,即复活节前的星期日,此时人们会戴上棕榈枝来庆祝胜利、成功或高兴。汉语中棕榈树没有这些意义。
鸽子是明显具有西方文化意象的词汇,表示“和平”的鸽子来自《圣经》。在《创世纪》中,当洪水退去,诺亚首先放出探听消息的是乌鸦,它一去不复返。第二次放飞的是鸽子,它衔回了橄榄枝,表示陆地已经安全,方舟可以着陆,后来人们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里,鸽子没有太多的文化意象,俗语“放鸽子”指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出现,“信鸽”亦称“通信鸽”,是把普通的鸽子驯化后用来传递重要信息。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不断追求的最高目标。在当今地球村的形成过程中,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多,语言的文化背景是交际的一道最大屏障。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进行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就是要英语学习者尊重文化差异,处理好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禁锢于自已的本土文化,也不能盲从于西方文化,要让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为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奉献一己之力。
【对英汉跨文化交际词汇对比模式的相关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8.中美交通对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