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文论药辅合一的传统与现代应用研究

时间:2021-08-31

  辅料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指除处方主药以外,制剂处方设计时,为解决制剂成型性、稳定性、安全性、均质性等问题而加入的一切辅助物料。为适应制剂特性和使用方法,辅料既能发挥赋形、载体、提高稳定性等作用,又具有增溶、助溶、缓释、控释等重要功能。辅料不仅是中药制剂成型的物质基础,且与制剂工艺过程的难易、药品质量、给药途径、作用方式、释药速度、临床疗效等密切相关。随着新剂型的日渐增多,药用辅料的安全问题日渐凸显,临床上由辅料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日益增多,如香丹清事件、中药注射剂中吐温80引发的过敏性事件等。虽然,中国医药行业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但药用辅料的发展仍显滞后,难以满足制药行业整体需求。2010年,国家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首次把新型药用辅料开发关键技术列入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以改善药物性能、保障用药安全。2016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将制剂新辅料开发及生产技术纳入其中。

  目前,包括新型药用辅料在内的辅料数量约为2000-2500余种,按作用和用途分类有增溶剂、防腐剂、着色剂、矫味剂、增稠剂、抗氧剂、助悬剂、润湿剂等。中药制剂药用辅料可以是为实现制剂成型等目的而额外添加的辅助性物质,也可以是制剂原处方中所含的某种药物,后者具有药辅合一、引药归经两大特点。其中,“药辅合一”系指处方中部分中药不仅发挥药效,而且担任辅料的角色。“药辅合一”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大量中药典籍和传统中药处方中屡见不鲜,既充当着辅药(保证临床有效),又作为辅料赋形,保证稳定性的基础上,减少中药的使用剂量、一定程度上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肠胃负担等,在传统中药制剂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现代研究发现传统中药复方配伍使用常常发挥减毒增效、促进溶出与吸收等药理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药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辅料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指除处方主药以外,制剂处方设计时,为解决制剂成型性、稳定性、安全性、均质性等问题而加入的一切辅助物料。为适应制剂特性和使用方法,辅料既能发挥赋形、载体、提高稳定性等作用,又具有增溶、助溶、缓释、控释等重要功能。辅料不仅是中药制剂成型的物质基础,且与制剂工艺过程的难易、药品质量、给药途径、作用方式、释药速度、临床疗效等密切相关。随着新剂型的日渐增多,药用辅料的安全问题日渐凸显,临床上由辅料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日益增多,如香丹清事件、中药注射剂中吐温80引发的过敏性事件等。虽然,中国医药行业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但药用辅料的发展仍显滞后,难以满足制药行业整体需求。2010年,国家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首次把新型药用辅料开发关键技术列入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以改善药物性能、保障用药安全。2016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将制剂新辅料开发及生产技术纳入其中。

  目前,包括新型药用辅料在内的辅料数量约为2000-2500余种,按作用和用途分类有增溶剂、防腐剂、着色剂、矫味剂、增稠剂、抗氧剂、助悬剂、润湿剂等。中药制剂药用辅料可以是为实现制剂成型等目的而额外添加的辅助性物质,也可以是制剂原处方中所含的某种药物,后者具有药辅合一、引药归经两大特点。其中,“药辅合一”系指处方中部分中药不仅发挥药效,而且担任辅料的角色。“药辅合一”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大量中药典籍和传统中药处方中屡见不鲜,既充当着辅药(保证临床有效),又作为辅料赋形,保证稳定性的基础上,减少中药的使用剂量、一定程度上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肠胃负担等,在传统中药制剂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现代研究发现传统中药复方配伍使用常常发挥减毒增效、促进溶出与吸收等药理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药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目前,对中药制剂“药辅合一”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关典籍的挖掘和梳理,系统性不强,尚需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高。本文以传统中医药古籍为工具,从传统与现代两方面对传统中医药古籍中常用“药辅合一”的辅药种类、性质及其作用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探讨“药辅合一”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开发前景,以期为现代中药制剂“药辅合一”的深入开发及传统中医药宝库的古籍挖掘提供参考。

1“药辅合一”传统辅料类型及应用

  传统药用辅料按形态可分为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均具备稳定性好,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用量小、作用强,不与主药发生化学反应,不降低主药药效,能与多种药物配伍等优点。液体辅料类型主要有酒、米醋、胆汁、药汁、蜂蜜等。固体辅料类型主要有麦麸、豆腐、稻米、白矾等。古代最早应用液体辅料多为煎煮或浸泡中药,最早为酒和米醋,通过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1.1 药汁

  1.1.1 甘草汁

  甘草汁是一种由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煎汁去渣而得的一种黄褐色至棕褐色液体,略有甘草香味,味微苦,有补脾润肺、缓急止痛、解毒和协调诸药的作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用甘草汁炮制中药吴茱萸、远志、半夏等来降低中药毒性,缓和其烈性。

  甘草汁在明代陈嘉谟编著的《本草蒙筌》中提到“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表明甘草汤不仅可以缓急止痛、解毒,而且协调诸药以增加药效。元代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记载治疗阴囊肿痛用“生甘草汁调地龙粪,轻轻敷之”,其中以甘草汁做粘合剂将不同的中药饮片连接在一起便于制剂,且起缓急止痛、解毒的作用。清代王翃在《握灵本草》中也提到用甘草汁煮乌头的方法,以解毒致令平和。

  1.1.2 吴茱萸汁

  吴茱萸汁是由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干燥近成熟果实煎汁而来的有苦味的液体,呈棕色或褐色并略有吴茱萸清香。在传统应用中,吴茱萸汁常与性味苦寒的药物共制,可缓和药性,多用于调胃厚肠、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止大痛。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吴茱萸汁炙黄连,用药性辛热的吴茱萸汁抑制黄连的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的同时又增强黄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呕吐吞酸等。

  明代医学家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提到治疗太守朱阳山“怒腹痛作泻,或两胁作胀,或胸乳作痛,或寒热往来,或小便不利,或饮食不入,呕吐痰涎,神思不清”时,用小柴胡加山栀、炮姜、茯苓、陈皮、制黄连,一剂即愈,其中黄连的制法为“黄连、吴茱萸等分,用熟水湿二、三日,同炒焦,取黄连后仿此”,即吴茱萸与黄连共水浸后,只取黄连炒制,既抑制黄连的苦寒之性,又增加黄连的药效。清代医家林佩琴编著的《类证治裁》中治疗左胁痛,时呕胀腹痛时用到的仿栀萸汤,处方中用到“山栀(姜汁炒)、黄连(吴茱萸汁炒)、白芍、牡蛎(生杵)、丹皮、金橘皮”中黄连的制法也是用到吴茱萸汁炒制以增效减毒。

  1.1.3 姜汁

  姜汁由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加水压榨取汁或者干燥根茎加水煎煮浓缩所得的汁液,为浅黄色悬浊液,具有浓重的姜的辛辣气味,常用于缓和药性、解毒等。在传统工艺中,姜汁均有解毒作用,古籍中大多数记载均以生姜汁炮制半夏减轻毒性。

  汉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里治疗小儿吐泻胃虚的“梓朴散”中“半夏1钱(汤洗7次,姜汁浸半日,晒干),梓州厚朴1两(细锉)”,对于半夏的处理为用姜汁浸泡半日后晒干,其中生姜既能温中止呕、杀半夏之毒,又能与半夏的化痰降逆功效起协同作用,以达去涎去风,化痰通气的功效。《临证指南医案》由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其中记载治疗中风所用方子“人参(二两)、熟半夏(二两)、茯苓(四两,生)、广皮肉(二两)、川连(姜汁炒,一两)、枳实(麸炒,二两)、明天麻(二两,煨)、钩藤(三两)、白蒺藜(鸡子黄拌煮,洗净炒,去刺,三两)、地栗粉(二两)”中以姜汁处理黄连也体现的“药辅合一”的思想。

  1.2 枣肉

  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枣肉为去核红枣,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丰富的营养成份,枣肉作为“药辅合一”常见表现形式之一,不只发挥药效,更有缓和药性的功能。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所著的《中藏经》用以治气漏疮的麝香圆中,用到射香、乳香、巴豆碾为末,“入枣肉和成剂,圆作铤子,看疮远近任药,以乳香膏贴之”中枣肉也是取其“辛散”作用,且加在药方中发挥赋形剂作用,使其具有一定形状便于制剂。民国吴克潜在所著的《儿科要略》中介绍“先煮大枣去滓,后纳芫花、甘遂、大戟药末服,以枣肉和丸,名十枣丸”就是既以枣肉作为赋形剂满足制剂的需要,又取枣肉的“辛散”的作用,用以治疗水肿喘急,大小便不利。

  1.3 莱菔子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

  古籍中有关莱菔子“药辅合一”方面的应用多为将药物与莱菔子同炒的方法。其中在南宋医学家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中,羌活与莱菔子同炒,只取羌活碾为末,用以治疗妊娠浮肿。其中,莱菔子用以消除肿胀,还用以缓和羌活药性、增强羌活功效。清朝陈复正所著的《幼幼集成》中治疗伤寒伤湿肿时用“以羌活切片,莱菔子二味等分,同炒香取起,拣去莱菔不用,只以羌活为末”,其中的莱菔子作用同为缓和药性,增强羌活功效。

  1.4 蜂蜜

  蜂蜜既是重要的滋养补品与饮食调味品,又是一味传统中药和中药制剂、炮制的常用辅料,具有滋阴润燥、补虚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主要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可起到改变药性、增强或协同药效的作用,并具有补益之功效。

  在古代医籍中有大量关于蜂蜜单味药用或参与复方配伍使用的记载。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中救卒尸厥方子的制法中提到“真丹方寸七,蜜三合服”,就是指蜜药同服,其中蜂蜜就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便于制剂。而明代胡濙撰写的《卫生易简方》中用蠡实与升麻同煎后,加入蜂蜜搅匀以治疗喉痹肿痛,其中蜂蜜参与配伍发挥滋阴润燥、补虚润肺的作用,且充当矫味剂的角色,以改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