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的论文

时间:2021-08-3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的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而且这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水平。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基础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战场,为此,本文就结合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创造发明的先导,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在灵感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思维。其主体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一种迅速的、直接的综合判断,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律约束,以潜逻辑的形式进行。在化学发展史上许多化学家获得成功,“猜想”的直觉思维在其中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凯库勒设想苯的结构,汤姆生发现电子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量猜想,去探索,去发现,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向合理程度发展,在平时的化学习题教学中,当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现象或较难的问题时,应当引导学生从相关的简单现象或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从中综合、猜想来发现复杂现象的本质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推理题习题教学中,常用的尝试法,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根据“直觉”来判断物质的可能性,然后将可能的假设和本题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对照,从而确定合理答案。尝试法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思维的直觉性,打破思维定势,开阔解题思路,最终能培养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上善于寻求及创造发现问题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妨将论题引伸开来,创造一个能激发想象,引起思维的情境,让学生从这种气氛中进行自我体验,然后教师归纳出不同想象的结果,引导出事实上的结论,学生的想法有时是正确的,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予以表扬。因为这些想法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是一种创造力,尽管这些想法对社会对他人来说并不是新的,而对自我来讲却是新的,是初次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能使学生产生兴奋感和树立信心。

  在教学中,直接描述某个概念,某个公式学生往往难于理解,这时不妨运用一个生动,确切的比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架设一个从已有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学生的思维、想象就能借助这座“桥梁”得以训练,并能以此分析方法再去接受其它新知识。例如在讲“平移”概念时,我将自己作对象,讲如果老师想从教室到办公室,则教师的胳膊、腿、头、所有部件必须按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才能平移过去。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很容易掌握平移的定义。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设问情境,为灵活设问的效能最大化创造前提

  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养成,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求异品质的塑造。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具体而言,我们要提倡建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应鼓励学生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

  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讨数学问题的兴趣。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五、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精神源于动机,渗透数学探究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有意识地强化数学探究的动机。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现实的生活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正如陶先生所说:“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已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然而综观现行的教材,应用题常常是人为地编造情境,有的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为此我认为可以改编原有的题材为生活化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动机。

  六、数学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国家的教育部门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在推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然而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就提出了有关素质教育理论,他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创造并非让学生创造出惊人的数学定义、定理和公式,只要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奇异思维,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一块正方形花坛边,请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种植方案,一半种草,一半种花,应该怎样种植最好看?方案越多越好,我们将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提交给学校。显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内容源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着他们投入了绘制活动,学生要充分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在“绘制”图案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内动和外动有机地结合,创造的欲望逐步地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事实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能力,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推进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的论文】相关文章: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的论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之我见论文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4.环保之我见论文

5.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之我见论文

6.利益之我见议论文

7.美声唱法之我见论文

8.论文公共关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