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随着多媒体的运用与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创造性能力的工具。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其特点,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设计不同操作形式的教学课件,引导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反馈评价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创造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和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巧妙地创设逼真的、富有变化且激发新异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图形乐园》这节活动课时,创设了导游咪咪小姐带领大家乘车到图形乐园旅游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声,很快来到了接待园,接待园里活泼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娃娃出来了,他们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的特征。一会儿又来到了知识园,可爱的机器人和拖拉机随着不同的音乐声走了出来,老师让学生到电脑前自己操作点击不同的图形,并数一数有多少个。随着学生的点击,不同的图形闪烁不同的颜色,学生兴趣十足。随着音乐声,大家又来到了游艺园,通过游艺园的电视窗口,欣赏完许多直观美丽的生活实物后,图形娃娃接待员马上说:“亲爱的小朋友,你想用我们拼成什么?请马上试一试。”……一系列生动形象富有变化的画面,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拼摆出一幅幅具有创意的画面。

  二、运用信息技术,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所以,教师在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其特点,设计不同操作形式的课件,引导帮助学生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直观演示,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渡”,而利用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表现力强的特点,设计进行“直观演示“的课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能介入学生的心智活动,应用丰富的电教语言,将抽象过程中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定理、重点、难点“形象化”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综合比较,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发展。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小东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他们3分钟后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课本中虽有插图和文字叙述的解题思路,但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运动中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很难想象,特别对为什么要先求“速度和”难以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动态图象,显示例题中相遇问题的情景及数量关系,并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层次有顺序的思维阶梯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相遇问题应用题涉及的有关数量知识及概念有一个较深刻、较全面而又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再引导学生通过细致有许的观察分析,在脑海中确定“相遇问题”中两个运动的情景表象,将实际运动的情景问题转化成抽象问题进而通过数学表达公式反映出。课件演示、分析如下:

  点击闪烁甲、乙两地和小东、小英两人,揭示两人出发时所在位置和相向而行的概念:控制电脑中代表两人的图形各前进长短不同的一格,表示每人行的速度;接下来演示第2分钟和第3分钟两人的`运动情况,最后,两人在图中线段上的

  某一点重合在一起,表示3分钟后相遇。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地间的距离,很快得出第一种解法:

  50×3+40×3。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被生动的动画图像吸引住了,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紧接着,抓住时机,继续演示第二种解题“第1分钟小东走了50米,小英走了40米,两人共走了多少米?”老师边提示边

  控制代表两人第1分钟走过的路程闪烁着移动下来,排在一起从而导出“速度和”这个概念;后面的演示还没完成,学生已得出第二种解法:(50+40)×3。再由此归纳出: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接下来,改变这个课件的演示顺序又帮助学生解决了“小东、小英两人同时从同一地方相背而行,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3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小东、小英两人同时从相距270米的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几分钟后两人相遇?”等系列问题。

  2、模拟操作,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对问题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多种解决的办法,然后经过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而多媒体计算机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的课件,通过学生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