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阻碍学校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并为其进一步完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统计信息化是指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发布和使用全程信息化,对统计分析评价、预测系统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对统计信息的深加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强调要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统计工作改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要建设完整的统计数据采集、分析、发布系统和统计指标体系,以推动高校统计工作水平,为高校改革发展、制定规划政策服务。
一、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高校统计信息化的直接目标是提升高校统计工作水平,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高校制定发展规划,编制发展战略,监督和调控发展水平提供支撑。随着校园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建设日趋完善,统计信息化与统计分析工作等统计信息咨询工作也将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
本研究以北京市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至82所高校的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并对北京市教委、部分“985”院校和“211”院校统计工作领导进行了专家访谈。根据调查得知50.86%的高校已经开展、实施统计信息化工作,985院校、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的28所高校(以下简称28所高校)与市属其他54所高校(以下简称54所高校)情况较为一致,28所高校开展比率为53.6%,54所高校开展比率为48.2%,个别高校已经研发了统计软件,实现了统计数据实时更新、共享、分析等。在已经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高校中,已经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平台对统计数据进行采集与发布的高校有不到20%,大部分的高校没有使用统计平台,统计数字发现,开展信息化的高校中,28所高校仅有6.67%的高校考虑购入信息发布系统。专项统计经费的投入可极大地促进统计信息化的发展,现已使用统计平台的高校投入资金情况却不容乐观,28所高校中93.33%的高校用于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经费不到1万元。根据目前统计软件市场行情,系统功能相对完善、软件平台相对稳定的软件系统至少需要60至90万元左右,对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的新软件需要10万元左右,1万元以内的软件设备对现代化统计任务而言相对落后。目前,北京市一般高校统计软件平台的建立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和高校OA办公自动化平台整合在一起,但是28所高校中73.33%的高校认为应当将统计软件平台与校园网实现的对接,方便统计数据的采集与发布。
二、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高等院校的教育统计工作基本能够较好地完成统计相关任务,并逐步实现统计信息化进程,但是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有诸多不足,其统计信息化水平还与新形势下的数字化趋势有一定差距。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统计制度、机构不够完善及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二是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得不到保障、奖惩制度不够完善,统计培训不足、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三是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不能完全反映高校办学特色,统计体系之间没有相互联系,指标解释不统一,高校的特色指标没有涵盖其中。四是统计平台建设未完善,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五是高校整体统计分析水平较为薄弱,直接影响其在高校制定方针政策、实施决策参考职能时的作用发挥程度。六是统计台账与统计归档存在问题,统计数据报表与档案自动化平台无法对接。
三、高等院校统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强化统计领导,完善统计制度建设。领导重视是做好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证。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要态度坚定,统计队伍士气,激发斗志。领导重视要组织得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讲话、发发文”,更要率先垂范,亲历亲为,确保统计信息化工作组织到位、统筹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务求取得实效。各级统计领导干部要整体推进统计工作、突出重点环节。领导重视要力争经费支持,保证统计信息化专项经费的划拨与专款专用。
统计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是高校做好统计信息化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推进学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最根本的还是制度的保障与政策的倾斜,学校应将统计信息化建设列入学校统计基本规章、制度中,要求学校各级部门自上而下加强对统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对学校统计信息平台的前后期工作给予人力、财力上的保障,组建高素质的信息化队伍,并对数据信息化的质量进行定期核查,建立相关数据信息化采集发布政策等。高校应根据统计信息化任务实际适时修订和完善统计制度,对统计各环节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汇总、管理、分析、归档等应列入高校统计基本规章、制度中,为完善统计制度建设,高校应建立统计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制度;统计数据信息化质量核查制度与统计报表信息化采集制度。
(二)加强统计信息化队伍建设,建立统计培训长效机制。统计信息化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统计队伍素质是否高、稳定性是否强是学校做好统计工作的先决条件。统计人员统计意识与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关乎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学校应进一步充实统计力量,成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学校应在统计综合管理部门设立1-2名专职统计人员,学校各职能部门应至少设立一名兼职统计人员。学校应保证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对统计队伍进行统一管理、调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保持统计队伍相对稳定,应提高统计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统计人员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学校应建立统计人员奖惩机制,提高统计人员的积极性。
学校应建立统计培训长效机制,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学校应对统计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工作,包括统计法律法规的宣讲、统计制度的解析、统计基础知识培训、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常规培训、统计信息化的`基本方法等。学校应加强重点部门统计人员的高级培训,包括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统计法律法规、教育统计监测与评价、教育统计分析方法及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分析报告写作、教育统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国际教育统计比较、专题研修、公共管理以及与教育统计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等能够参与统计分析工作的人员培训。学校应严格统计人员持证《统计从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要求统计人员必须在上岗前培训并考试获得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