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六个支点论文

时间:2021-08-31

  论文摘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有序的课堂氛围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多元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是产生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要有合情的逻辑结构;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引;尽量使学生在高认知状态下学习;教师在课上要给学生“隐性”的帮助;促进课堂生成等。

  论文关键词:有效教学;问题情境;问题明确;高认知;课堂生成

  有效教学作为始于西方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当时它的理论依据是实用主义哲学,许多人用课堂上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课堂的有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我国当今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已愈来愈全面,认为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有序的课堂氛围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多元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是产生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但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操作,才能使课堂更有效呢?笔者观察了几百节现场课,认为按照课堂发生、发展的顺序,产生有效教学不可或缺以下六个支点。

一、恰当的问题情境

  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现实,提出恰当的问题。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其认知冲突,产生认知矛盾即“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熟悉产生兴趣,愉快产生兴趣,相对痛苦产生兴趣(毅力锻炼),最终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学习中来,从而产生有效教学。

  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原则:

  1 触及问题本质。

  问题情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关键设计,面对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从事的操作、观察,或实验、探究、猜测等活动才具备实效性。

  2 激活学生旧有认知和以往的学习经验。

  有学者指出:“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一种缄默知识,更多的是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外显,学生的意会、感悟而获得,是在“做”中学和“做”中积累。例如:在学生第一次面对求解-分式方程时,如果教师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求解方法,而直接告诉学生:“要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就失去了一次激活学生旧有认知和以往的学习经验的大好机会,也失去了一次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机会。因此遇到解分式方程的问题,最好给学生一个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模型,自然地探究方程的解。

  3 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催生学习欲望。

  新课程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成为有效课堂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这就需要上课伊始,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情境首先要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催生学习欲望。如在讲频率估计概率时,可以提出“你准备如何知道全世界60亿人口中大约有多少人不能卷舌?”在讲随机事件时,可提出“你知道人的心脏长在身体的左边”是必然事件还是随机事件,长在哪边的可能性大些?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等等。

二、合情的逻辑结构

  有效教学有其合情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是依据学情和知识脉络有机整合而形成的,通俗的讲教学脉络要清晰、自然,课堂的“根”、“茎”、“叶”是清晰的,一节课讨论的问题是有一定相关性的。如概念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如何引入这一概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概念如何在规律中体现,概念如何运用等。如进行《绝对值》概念的教学,教学的脉络应当遵循下面的逻辑结构进行:“先研究引入绝对值的必要性一找引入的切入点(观察数轴上关于原点两侧对称的点所对应的有理数的特点)——下定义——研究定义的合理性——理解概念(理解绝对值的代数与几何意义)——概念的运用——构建新概念下的运算王国。最后是概念的精致,即寻找新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以理解新概念,使新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得到顺应。

  再如,研究“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教材设置的问题是在两个三角形边和角六个元素中,寻找使得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最少的条件,使学生自然的进入“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探讨。这些问题之间都是逻辑相关的,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十分热烈,如笔者听到了这样的一个授课片段:“在讨论完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的问题之后,教师紧接着提出“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们的发言很踊跃,一学生说“不一定全等,如我的30度的三角板与老师的30度的三角板虽然有三个角对应相等,但它们不全等。”另一个学生说“我画了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显然它们不全等”,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可以说的再清楚些,前边我们刚刚讨论了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知道,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三个角对应相等的,即两者是等价的。所以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正是教师提出了合情的逻辑相关的问题,才产生了如此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明确的问题

  有效课堂必须有明确的问题指引,问题水平决定提问的价值。有研究表明,教学现实中,教师80%的课堂时间花在课堂提问,可惜只有约30%的问题是明确的。这一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其实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在于教师的学科水平和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教师稍有不慎就无法准确应对学生的回应,有人形象的比喻:“教师接不住学生投来的“球”,几乎同时教师抛出去的“球”也就模糊了,学生跳的再高也够不到这个“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   课堂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教师在课下深度了解学生,还需要课上及时诊断学情,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另外,还需要教师积累大量的教学缄默知识,储备大量的符合学生认知的实例,以便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再者,教师需要学习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反复追问自己,学生会怎么想,为什么这样想,他们还可能怎样想?我如何应对,如何尽快的做出反应,提出明确的问题,智者还常常把提问题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自己更有的放矢,教学也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