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高职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当中。英国是世界上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范例之一,考察其高职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
英国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其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成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或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企业型工程师。为了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有较强竞争力,职业教育尤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并特别强调“关键能力”训练。
1974年,梅腾斯(Mertens)首次提出“关键能力”概念。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1]“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越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如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独立计划与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等”。[2]在西方,随着工业社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不断发生变化。非专业化的“关键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学会生存,同时培养了应对市场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引起职业流动的适应“迁徙”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等。英国高职强调关键能力,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选择的基础》,在以后的20多年中,无论是操作部门还是所规定的关键能力内容都发生了多次变化。从最初强调交流、数字运用、自我提高和管理,到20世纪末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学习和业绩提高及合作能力等。[3]英国引入了“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细分:主要关键能力和广泛关键能力,在英国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中要求必修;广泛关键能力则被包括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受训制中。对关键能力的界定经历了从粗到细、从平行到有层次的过程,可以看出英国对关键能力是相当重视,“关键能力”获得成为英国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二、工读交替与现代学徒式的教学模式
英国高职教育机构普遍实行“三明治”合作教学计划,即实施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先在企业工作一年,对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和认识,再回到学校完成2-3年课程,使实践联系理论,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1年,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即所谓的“1+2+1”“1+3+1”教学计划。此外,英国还实行第1、2、4年在学校学习3年理论,第3学期到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实践培养方式。以贝尔凡斯脱大学为例,该校与工业部门联合开设了工程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性工程技术人才,实行这种“三明治”教学计划。申请者需在入学前提出申请,提交中学成绩单,由大学和工业部门分别对申请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方面的知识进行面试。合格者从学年开始在企业度过1年学徒期,由企业部门指定导师给予指导。在此期间,学生每周有1天到大学学习数学、设计导论、现代制造技术等课程。1年后转入大学学习3年。其中最后一年,学生要从事一项来自工业部门正在进行的具体工程项目的课题设计。“三明治”教学计划能把工程设计、研究、实验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所选择的典型工业环境中学习,并伴有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等活动,它不仅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使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时具有较高的技能和创造力。
此外,英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更为学生获得深入、全面的指导提供了制度保障。1993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实施“现代学徒”计划,并于次年9月首次在14个行业部门试行该计划。现代学徒制在全国范围更多的行业部门逐步展开,至1999年3月,共有83个部门获准提供现代学徒制培训,有88%的现代学徒制学员在工程制造、商务管理、汽车工业、信息技术、管道维护、建筑等15个部门接受工作本位的培训。[4]2005年,英国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公布了《学徒制的蓝图,统一规定了由四要素组成的学徒制学习内容框架,并提出知识要素的'学习应成为从学徒制升入高级学徒制和高等教育的必要条件。[5]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有层次划分,分为基础、高级现代学徒制,分别培养具有初级职业技能、熟练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NVQ)三级水平和关键技能二级水平及相关的技术证书。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V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从事职业所必备的职业和工作实际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对具体职业知识的理解力等。在现代学徒制下,各地方培训与企业协会(TECs)、学徒和企业雇主三者之间达成契约性协议,规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就行业技能、
课程设置、培训计划等进行协商确定,保证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
三、职业资格为核心的证书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为了振兴经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提出社会和企业对于就业、上岗、培训以及人员的使用都要有一套通用、统一的资格标准,以获得“熟练的和干劲充沛的劳动力”。[6]就此,英国政府开始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s),即按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公正、科学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笔者认为,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评定过程中,资格证书的颁证机构对资格评定工作的考核环节是这一制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该制度的评定和考核除了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如前文所述)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一)以工作现场为核心,多元、综合评定
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评定方式是综合化的,
传统的课堂考试、理论测评继续作为新的评定体系的组成部分。执行职业资格考评的基本要求是加大工作现场考核的比重,以实际工作成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层次的资格体系。一般来说,工作现场的考评主要用于特殊职业资格评定。对于那些普通职业资格评定,口头和书面回答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现场考评是任何职业资格评定的必需环节。这种以工作现场考评为主的综合评定方式,可以从理论素质与实际技能水平等不同角度来考察被考核者,并对于职业能力本身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认可以往学习成果,实行经常性评价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大多在工作场所
进行,采取经常性考察,即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与获得不是取决于某一次工作现场评定,而由日常学习中的若干次现场评定的累积成绩来决定。这种经常性评价要求对整个评定过程实施协同管理,对评价结果作系统记录,最后把在不同地点、由不同评定者考察的材料累积起来,以综合评定成绩来反映被评者在不同学习背景下的学习成果。这种根据长期经常性考察累积的材料做出的评定结论更加客观,而且经常性职业资格评定认可以往学习成果,可以避免培训和评价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评定标准具体,力求公平、开放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每个资格都有明确的能力要素与操作标准,因此每级职业资格的内容与标准也是明确的。资格申请者按照规定的标准,有目的地学习,从低到高逐步获得新资格。由于社会职业体系本身就按照工种的不同呈梯级状存在,这种具体化的评定标准利于适应社会职业的多样化和个体增强学习、培训的有效性。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考评的组织实施由经过政府授权的考试中心负责,由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获得资格的受聘内、外部督考员负责监督与检查,从考评程序、考评标准、考评人员、考评实施到考评结果的鉴定,都力求公平、公开、全面。政府还规定,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过程应具有较大的弹性,即强调评定的达标性,只要受评定者愿意继续学习,可以再接受资格评定,直到取得资格。英国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历经数次改革,无论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还是在职业资格的考评和职业资格证书质量的保证等方面都得到了英国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参与,并有效地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7]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和现场考核方法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可,最终体现在它的证书上。在英国,证书就是质量的观念已深入人心。[8]使职业培训和资格考核不断适应现代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的要求,是英国职业教育成功的标志。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劳动者求职与用人单位招聘的资格凭证,强调对主体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水平的考核,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坚持以此为主导的质量观。普通职业资格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激励了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普通教育实施,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更好的适应和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