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的思路论文
摘要:新形势下蚕学专业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僵化,毕业生不愿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系统性掌握不够等问题。必须积极改革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以蚕桑行业需求和行业精神认同为导向的培养新模式,探索出新形势下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关键词:蚕学 教学改革 新形势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 about Teaching Reform of Cultivating High Level Applied Talents
——Take the Silkworm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Zhang Meirong(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Jiangsu,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sericultural science, such as uncle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rigid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setting, unwillingly engaging in the work of this profession for graduates, and low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reform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establish a new training mode oriented by the demand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recognition of industry spirit, and explore a new mechanis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sericultu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Sericultural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New situation Employment-oriented
我国是世界蚕桑业的发源地,具有5000多年的栽桑养蚕史,是世界蚕丝生产第一大国。中国曾因蚕丝而闻名于世界,也曾因蚕丝而强盛于世界,这样的一个国度,经济、科技、人文、外交等方方面面都深深烙下了蚕丝的印记,丝绸成了中国名片。“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对于促进我国蚕桑业的发展,由一个蚕桑生产大国向蚕丝制造强国转变,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如今,中国蚕桑生产呈螺旋式增长。然而现在只有4所大学、100名左右的蚕学专业入校生和毕业生,坚持招生的大学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招不满、学中转、学完变”的不景气局面,由此造成了全国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局面。蚕桑事业要发展,人才与教育是关键。培养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的蚕学专业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非常迫切。
1 蚕学专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1.1 蚕学专业发展历程
在中国,蚕学专业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在上海西门外高昌庙桂墅里成立的女子蚕业学堂,苏州大学在女子蚕业学堂的基础上不断累积成立了蚕学系,1927年浙江大学组建了蚕学系。至2000年前,全国开设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十几所,培养了大量的能在蚕业或农业部门从事技术推广开发与生产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使得一百多年后,“蚕业第一大国”的桂冠重新回到我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功勋产业”。另外,家蚕还是农林主要害虫鳞翅目昆虫的代表,我国取得了以家蚕基因组测序完成为代表的一系列的高水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使得我国的家蚕分子生物学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1.2 蠶学专业的格局与现状
蚕学专业主要研究蚕的种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与遗传、分类、分布移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有关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就业面相对较窄,加上受“农”字偏见和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一些本来基础很好的大学的蚕学专业因招生不理想而“夭折”,相继停止了蚕学本科招生。
目前全国开展蚕桑学科与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出现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局面,蚕桑生产第一线也缺少大量的技术人才,无新人进入,退休一个就少一个,这些给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2 蚕学专业教育的关键问题
2.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课程开设时间安排方面不尽合理。大四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因蚕桑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主要生产季每年的5~6月和9~10月),生产一线上的外出实习机会少、时间短,无法很好地体现毕业实习环节的作用。这与蚕桑行业需求的蚕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要求相矛盾。
2.2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意愿与专业知识学习积极性低
蚕桑产业生产基层缺少大量的技术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十分看好。就业机构主要是县乡一级的蚕桑生产部门,这与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或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追求较好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工作环境,希望在大城市工作就业。蚕学专业主要研究蚕的种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与遗传、分类、分布移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有关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故而要求蚕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和蚕、桑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栽桑养蚕、蚕种繁育、茧丝加工、蚕资源及蚕丝副产物综合利用、蚕业经营管理及丝绸贸易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蚕业及农业应用、科技推广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蚕学专业的毕业生既掌握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生物科学的知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着眼于考取硕士研究生或者跨专业考研,加上专业课学习难度较大、要求较严和门类较多,致使学生对开设的专业课学习热情较低,造成了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质量反馈较差,形成了恶性循环的不利局面。
3 蚕学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
3.1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蚕学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在现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要侧重教学实践,加大与潜在的就业部门、单位的联系互动。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在蚕桑生产一线从事实用技术方面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既要会进行基本养蚕技术指导,又要熟悉桑园建设、蚕室规划、农场化经营方式和蚕茧收烘。这就要求在制定该专业培养方案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设计规划与经营的课程模块。设计针对性强的课程实验,调整安排好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安排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并紧密地切合实际。
3.2 培养模式的创新
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非常低,只占总毕业人数的10%左右,出现了蚕桑产业人才缺口较大。故需加强专业教育与用人部门(蚕桑生产管理部门、蚕种生产单位、丝绸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学生对蚕桑产业认识更全面系统,增加从事行业工作的热情。使得专业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蚕桑产业的发展、进步与人才需求,从根本上扭转对蚕桑行业的认识和误解,愿意从事本行业的工作。同时,加强就业导向,引导学生进入蚕桑行业工作,与从事蚕桑专业工作的学生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帮助毕业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体现出专业优势,传承蚕桑行业精神。与蚕桑行业的生产管理部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解决问题为最根本的目的。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管理部门的资源,组建实习基地,提高办学质量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行业认同感。确保蚕桑专业毕业生愉快地走向行业、学有所用、蚕桑生产技術推广队伍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4 结束语
只有围绕蚕桑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才能适应新时代蚕桑产业需要,才能培养出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蚕桑专业人才。也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各用人单位需求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探索出新形势下蚕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封槐松. 中国蚕桑生产形势及应对措施[J]. 中国蚕业,2017 , 38 (4):37- 42.
[2] 曹祥荣,顾曙余.实验课教学是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基本途径[J].中国教育发展与研究杂志,2009.
【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的思路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