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历时千年的佛经翻译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组织形式---译场合作翻译。这种立体化翻译合作方式组织严谨,分工细致,规范化的组织和科学的翻译程序极大提高并保证了古代佛经典籍的翻译质量,对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翻译项目管理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解读古代译场制度内在机制,分析阐释其现实意义,提出现代翻译合作形式改良的新思路,认为当下翻译市场急需建立以学术规范为价值指向的"译场"式翻译制度。
关键词:译场 合作翻译 翻译项目
佛经的汉译始于东汉,绵延十个世纪,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佛经卷帙。在历时千年的佛经翻译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组织形式---译场合作翻译。这种立体化翻译合作方式组织严谨,分工细致,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翻译程序极大提高并保证了古代佛经典籍的翻译质量。本文分析探究了佛经译组织运作的方式特点,探索现代翻译合作形式改良新思路。
一、译场组织制度与司职分析
佛经翻译始于后汉桓灵时代,极盛于隋唐,式微于宋元,之后完全沉寂。最初的佛经汉译,由粗通汉语的外国僧人独译,往往翻译不确切,出现道安指出的"先后传译,多致谬滥"的情况。后来逐渐改为外国僧人与汉人合译:外国僧人口译,汉人助译并写成汉语,分别称为"传言"和"笔受"。尽管是两人合译,也常常出现宋代高僧赞宁在《高僧传三集》中描绘的现象:"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椀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故佛经传入初期所译诸经,鲜有质量上乘的译品,后人往往加以重译。晋朝时渐有数人合译,前秦苻坚开始组织译场,聘请中外名僧协力分工。赵政和释道安主持译场时,不但增加了人员,而且有了较细的分工,译经程序方面增加了记录梵文、证义和校对三道手续。译场组织虽尚未严密,但传译程序已非常慎重,译经质量明显提高,很好地奠定了译场集体翻译工作制度的基础。到姚秦时期,鸠摩罗什主持的逍遥园译场,规模空前,译经场分工较道安时期更为精细,增加了证梵本、润文等程序,译场翻译制度开始健全。至唐代,译场经过长期的俄发展,形成完备的组织与质量保障制度。根据宋代赞宁的《宋高僧传》卷三记载,唐代的译场职司多至十二种,其中"润文"、"证义"等职往往由多人分担。宋代译经院的组织制度基本沿袭唐代,在唐代司职基础上或删或增,略有变化。宋译场固定了不同职司的工作坐位,宗教色彩更为浓厚。据南宋志磐《佛祖统纪》记载:"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槃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译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
综上所述,古代译场制度从早期的简单粗疏发展到成熟完善,特别是唐宋译场组织系统严密,翻译程序环环相扣,不同司职的设立,使得立体化的翻译分工合作模式制度化、科学化。各个司职职责明确,分工清晰但联系紧密,互相牵制。译场翻译过程中,译主、证义、证文等职司研讨经文、审核原文是否有讹误、译文与原文意义是否有出入,从而保证了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等司职,通过校勘、加工润色等多道程序保证了译文表达的纯正流畅,监护大臣为译场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二、古代译场制度对于现代翻译合作的借鉴意义
古代译场合作翻译制度是一种立体化、多方位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译场的职司与翻译过程的各个要素紧密相连,科学分工和多道工序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大大提高了翻译质量。这种合作翻译形式在后来的翻译活动中被广泛应用。清朝有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现代有中央编译局,都不同程度地传承借鉴了古代译场合作方式,分工协作完成了许多个人无法完成的大型翻译工程。在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的21世纪,对于现代翻译市场的规范化和大型翻译工程的开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1、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翻译合作形式分析
日益加深的全球化,翻译活动不再局限于占翻译生产不到1%的文学翻译,与社会、经济、文化传播等的关系更加密切,截至2009年12月,我国在营语言服务企业为15039家,翻译和本地化服务外包业务年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黄友义)面对如此庞大鲜活的`需求市场,翻译作为一个技术知识服务性质的产业,今天的价值在于根据已有的数据创造出新的知识,将专家信息流传达给潜在的、用于各自目的的接受者,更加有效地为其它行业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2003年,由张南军、陈忠良等人起草的第一个国家翻译服务标准出台,标志着我国翻译服务在繁荣中开始走向有序。
目前翻译市场上典型的翻译流程表现为:客户下单---项目分析---译员安排----翻译(专职翻译会对稿件进行前期的术语统一,保证翻译稿件术语的准确,使用专门的软件如雅信CAT,SDLX等统一专业词汇,确定语言风格,译文格式要求)---初审(对译件进行文字校对和专业校对)---定稿(根据客户需要,进行二次审校,以符合该国的语言风格)---编辑排版---客户反馈。
以上翻译流程中,翻译项目负责人对专业术语、语言风格、格式要求进行统一,然后分配给译员进行翻译,随后对译件进行文字校对和专业校对程序,相当于古代译场中笔受与校正两个环节,对于类似于"证义"和"润文"的两大重要协作环节缺失了,因而很容易造成集体协作名义下的单兵作战,特别是大型的翻译项目,翻译质量往往差强人意。
2、古代译场制度带来的启示
世纪之初能否重开译场?21世纪的今天,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翻译协作日益加强,是否可以借鉴古代佛经译场严谨的合作方式,在大规模的文献翻译、典籍翻译、科技资料翻译等大型翻译项目中重开译场,并使现代化意义下的译场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笔者认为,当下最需要建立的是以学术规范为价值指向的"译场"式的翻译制度。译场在佛经汉译和传播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摇篮,独特的立体化翻译合作方式以其丰厚的译学成果证明了翻译合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弥漫的单打独斗式的翻译主流形式提供了极佳的借鉴模式和优化思路。
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日趋占据人们的视线,各种现代科技支撑下的翻译方式给翻译带来崭新领域的21世纪,协同合作仍然有着亘古不变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精选助手式的制度模式,在网络连接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建立"译场"式翻译服务管理制度,使传统的"面对面"团队与机动灵活的"虚拟团队"相结合,虚拟译场与现实译场相结合。以学术规范为价值指向,切实贯彻执行2003年出台的翻译服务标准;译员准入制度化,改变目前翻译市场上鱼龙混杂的状况;译员身份职业化,在职业化设置时,改变现在较为单一的职位设置,提供类似于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的岗位;译才多样化,发掘各类人才参与翻译团队,建立翻译人才蓄水池;翻译教学实践化,现代化的译场也可以成为培育翻译人才的基地。借鉴古代译场的立体式翻译合作制度,不仅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日趋增长的本地化产业、大型科技项目、典籍翻译等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助于倡导审慎的翻译态度,弘扬求真精神,繁荣翻译事业。
参考文献 :
[1]罗新璋.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A].罗新璋.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A].罗新璋.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杨延福.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A].罗新璋.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浅谈古代译场制度的内在机制及现实意义论文】相关文章: